笔趣阁>军事历史>大明国舅爷>第63章开海捕鱼

第六十三章 开海捕鱼

袁可立也觉得打造战舰不太现实,听张威提起海捕,脸上的神色略显激动。

“已经改造了十几艘船,船上加装了滑轮组和绞盘,渔网用的是布帛和麻绳……”

在海上捕鱼,和内陆河流差别巨大。

袁可立带着一些安山湖附近的渔户在海上干了两天,麻绳制作的渔网完全不顶用,两网下去就坏了。

在袁化中的建议下,加大成本使用布帛掺杂麻绳编织渔网,至于效果如何还没有进行验证。

“天大地大吃饭最大,肚子填不饱,干什么都没有心思和力气,咱们去渔港看看。”

张威对海捕寄予厚望,闻香教和白莲教在运河两岸的一番肆虐,使百姓生计雪上加霜,也让他看清楚了底层百姓的生活如何困苦。

不难想象一旦遭遇绝收的天灾,浩劫之下除了造反没有别的路可走,稳定的供应可以果腹的食物,是化解这个难题的唯一办法。

而唯一的出路,只能是在海里找嚼货。

蓬莱城外的渔港非常简陋,张威了解过大明渔户的情况,对此也不意外。

让他欣慰的是码头上人们的干劲儿热火朝天,将近两千人在改造渔船,编织渔网,俨然一处大工地。

沈有容戍守南疆的时候没少跟沿海渔户打交道,看到绞盘,新式渔网,微微摇头。

犹豫再三对张威说道:“大人,在海上捕鱼和在内陆河流捕鱼,有很大的不同,除了风浪之外,大海辽阔,渔汛难寻,即便是经验丰富的渔户,也摸不着头脑,只怕收获寥寥。”

张威对此倒是比较乐观,因为他所想的海捕和沈有容等人想的不同。

现在的人们撑死了只会把离岸十几里当作远洋捕捞,目光还是太短浅,再说跑单帮怎么能和集体作业相比。

还有一点,张威记得在后世的时候看过的一个纪录片,此时的渤海湾,这个时令,正是海豹过冬的季节,甚至还有鲸鱼游弋。

后世的时候这两种都属于珍稀动物,但现在估计数量不小,算是为海捕收获打个成功的底子。

张威想着自己返回京城在即,对身边的二袁说道:“再加派人手,加快进度,我跟着到海上走一遭,看看实际的捕捞效果。”

二袁在安山湖和运河捕鱼,已经捕上瘾了,要不怎么说打渔摸虾有瘾呢!

袁可立笑着点头,“明天就能改造好二十艘渔船,渔户说这几天天气不错,明天出海完全没有问题。”

袁化中附和道:“腌制渔获的食盐,陶罐瓦罐也准备妥当,如果海捕大获丰收,实乃苍生之福,朝廷之幸!”

沈有容抿了抿嘴角,心说这三位大人,明显对海面上的事情不太了解,把海捕想当然了。

可他也不好在这个时候打击张威等人的兴致,只盼天公作美,少一点海上颠簸,他真怕把几位大人给晃晕了晃吐了。

第二天,阳光普照,风平浪静,二十一艘装备了新捕鱼工具的渔船从蓬莱出港,随行的还有九艘战船,张威没有乘坐战船,而是跟袁可立登上了一艘最大的渔船。

张威对海上渔户辨别方向的能力不是很有信心,随船还带上了两个懂得航海的雇佣兵。

不得不承认,这个时候欧罗巴方面对海洋航行的了解远超大明朝。

两个雇佣兵只凭借简陋的海图,就制定了张威想要的航行计划。

离港二十余里,张威又发现了一个弊端,那就是各个渔船,战船之间的通讯有点难,而旗语什么的不用想了,交流基本靠吼。

这要是发生海战,很难做到如臂使指的发号司令,看来编制一套旗语也得提上日程。

袁可立对此深以为然,他是文官出身,但熟读兵书战策,明白指挥通畅的重要性,不过眼下最重要的是捕鱼。

看着几艘渔船先后下网,袁可立有点紧张的搓了搓手。

“大人,拖网还是不太结实,拖行的时间不宜过长,暂定一刻钟如何?”

张威点点头,但一刻钟太短了,拖网未必能有收获,“两刻钟吧!尽可能的让渔船齐头并进,网眼太大,能增加一点捕捞面积也好。”

为了增加渔网的结实程度,网线不但粗,网眼也有小孩拳头大。

即便如此,第一次海捕仍然算不上成功,因为起网的过程中,有三艘渔船的渔网直接坏掉,估计是刮到了海底的礁石什么,一条鱼虾也没捞上来。

好在船上有两三套备用的拖网,渔网坏掉的渔船立即更换。

“有了有了,大家加把劲!”

第一艘成功起网的就是张威所在的渔船,几个老渔户凭借转动绞盘的手感,预感这一网有收获,纷纷呼喝起来。

在滑轮和绞盘的转动中,渔网被拖拽出水,到了甲板上。

十几个渔户看着渔网笑的合不拢嘴,这一网满满当当,少说也有两千斤的渔获。

张威看着渔网尾部解开,看着倾泻而出的渔获,除了螃蟹,八爪鱼和虾之外,大部分海鱼他都叫不出名字。

但海鱼的个头和斤数,完爆内陆河湖的渔获,最大的一条鱼近百斤,两个人抬着都费劲。

其他渔船上也先后传来兴奋的叫喊声,凡是被拽上甲板的渔网,最少有上千斤渔获。

几个没见过绞盘和拖网的沿海渔户,无不热泪盈眶,打了一辈子鱼,从未想过捕鱼还可以这样操作。

这一网,他们平时三五天也未必捕的到。

沈有容大为动容,他对海捕没


状态提示:第63章开海捕鱼--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