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攻坚战
二月初六,易大力炮最终爆炸。在场指导的几名匠师当场殒命,附近的炮兵也遭到了重大伤亡。
匠师们遭到这样的厄运,恐怕是他们自己也始料未及的。
但对面的守军匠师还来不及庆祝老天爷的眷顾——
周易坚强地命令人们修复炮身令它重回战场。
可数次发射后,大炮再次炸裂。这令周易狂怒不已。
然而,根本的原因并非匠师们学术不精或炮兵操作有误,而是在于这样的钢铁巨兽,其肩负的军事使命已然超出了汉朝冶金术可承担的上限。
不过这次事故对周军的炮兵并不致命。
虽然易大力炮在打击守军士气上有不可比拟的巨大威力,但是对城防实际的破坏,更多是那些口径稍小的黄铜火炮完成的。
在围城的早些时候,一个名叫刘晔的曹军谋士前来面见友军主帅周易。
刘晔兴致勃勃地观摩了周军炮兵的工作后提出了他的建议:
由于宛城城墙十分厚实,因此在轰击城墙的时候,可以改变方略,不要尝试始终攻击城墙的同一地点。
比如说,可以在第一发炮弹击中城墙后,平移弹着点大约四十尺,打出第二个缺口,接着在这两个弹孔之间打出第三发炮弹,使弹着点构成一个三角形,如此便可将对城墙的伤害增至最大。
周易采纳了刘晔的建议。
于是周军炮兵改变了战术。炮兵群首先用小口径的火炮在城墙上打出前两个弹孔,接着用重炮做致命一击。
新的战术对城墙的破坏,几乎是毁灭性的。
炮击不间断地一连持续了六天。尽管有瞄准和装填上的困难,但周军炮兵还是设法保证每天射出了一千发左右的炮弹。
炮火尤其集中在城墙的中段,最终这段外城墙垮塌了。
但是,从最初的震惊中恢复过来的守军士兵们开始高效地修补受损的城墙。
他们发明了一种别致然而高效的方法:当一段外城墙受损时,他们立即用手边所能找到的一切材料,诸如石块、木材、灌木甚至大量泥土,来加以修复。
他们还放置大量装满泥土的木桶作为掩体,以便抵挡周军的箭矢和枪弹。
每当夜幕来临,城中数以万计的男女居民纷纷来到受损的墙头连夜抢修,以至于往往第二天黎明,上一次炮击的效果便完全化为乌有。
周军火炮的优势一定程度上被压制了。
由于汉式城墙结构不足以袁军操作霹雳炮,于是他们另辟蹊径,将已经没有弹药的火矢震天雷当作“散弹枪”使用。
他们在火矢震天雷的炮管中装填五到十枚核桃大小的铅弹,当周军士兵蜂拥而至时从极近的距离发射——效果是敌军血流遍地,有些地段尸体甚至堆积到了城墙的高度。
这些袖珍火炮所发射的铅弹穿透力极强。它常常可以贯穿一名身着铠甲的周军士兵,击中他身后的另一名士兵,再次贯穿,再击中下一名士兵,直至弹丸的威力消逝。
于是一发铅弹常常一次便能杀死三到五名士兵。
在这样的火力打击下,周军遭到了惨重的伤亡,但是对的周易来说,这样的损失是可以承受的——也必须承受,因为他不容许别人用人质要挟自己。
如果谁还敢有类似的心思,就让他见识见识他是怎样应用俄罗斯救援法的。
你不是想要火药吗?我给你,而且绝对的量大管饱。
二月二十,周易认为炮击已经取得了足够效果,就尝试发起进攻,然而首次攻城,在付出极大人员伤亡后依然失败了。
周易遂下令继续炮击。在这之前,火炮仅仅小规模使用过,因此,像宛城战役中这样长时间和猛烈的炮击,是前所未有的,当时也没有任何其他一支军队具备这样的能力。
在持续的炮击下,城墙不断陷落。
对守军而言,炮击,敌人进攻,反攻,修复城墙,不断循环往复,他们渐渐陷入了类似十七个世纪以后一战中的“堑壕战”那样的境地。
“二月廿一,除了猛烈炮击,无事可记……
二月廿三,敌军发动了一次小的突袭但并没有造成什么影响,唯一值得一提的仍然是敌人持续不断的炮击和我们可怜的城墙。”
一位后来幸存下来的张济部士兵这样记载道。
但是,这样的拉锯战却逐渐耗尽了守军的精力和士气。
到了三月下旬,炮击已经持续了五十多天,总计已经消耗了一百万斤火药并发射了大约五万二千发炮弹,城墙上被轰开了十八个缺口。
攻守双方都已精疲力竭,然而决战的时候,也在这一刻终于来临了。
周易并不松懈,相反,他认为时机已经成熟,遂在全军休息三日后,于八月初四下令发起全面总攻。
凌晨子正一刻,周军士兵在约二十四里宽的战线上发起了冲击。在他们身后,炮兵进行了火力掩护。战场上的喧嚣是如此惊人,以至于一位守城者形容:“空气似乎也被撕裂了,宛城的一切看起来就像是另一个世界。”
由于外城城墙几乎已经全部损毁,周军从缺口不断涌入,进攻中城。
中城是宛城的第二圈,面积小很多,城墙更高更坚固。而且在街巷中运用周易从《纪效新书》里“抄”来的“鸳鸯阵”,激战了数个时辰后,周军竟然依旧没有摸到中城城墙。
但好在,周易的四面出击的战术奏效了。
在曹军的协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