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三国之逆贼兴汉>第190章刘大发明家

第190章 刘大发明家

在材料垃圾的前提下,越是复杂的构思,它的能量利用效率越低。损害越高,维护更不容易。古代的那种材料条件下,越复杂的机械可靠性越差。古人不是想不出,而是做起来根本就不实用。

这种机械学和工程学的道理,许多云历史专家和洋奴并不明白。

而且真实的历史是,在配重式抛石机流行之前,东罗马帝国和十字军同样大量使用人力牵引的投石机。至于投射缓慢的扭力式?不存在的。

唐太宗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交河道行军大总管侯君集率军进击高昌。在唐朝的西征大军中,有从“山东”征召的众多“善为攻城器械者”。

随军还有一位著名的军事技师——姜行本。他“依山造攻械,增损旧法,械益精”。

很可能正是通过唐朝对新疆地区的这些征伐活动,中国的杠杆抛石机传播到了中亚地区,又通过中亚民族的中介,传播到了阿拉伯世界。

之后在公元9世纪晚期,杠杆抛石机由阿拉伯传入了欧洲,从10世纪至14世纪前半叶,被广泛用于攻守城作战。

当时欧洲传统的扭力抛石机已经衰亡。欧洲早期的杠杆抛石机也是拽索式的。12世纪初期,欧洲在阿拉伯人的影响下才有了配重式抛石机。

说点题外话,西方人还吹嘘希腊吹上了天,甚至还编出“托勒密利用月影测出地日距离”的大牛皮。

殊不知就连到了明末,传教士传到中国的“地日距离”计算数据也是错的,误差高达百分之十几,到最后还是“没有自然科学公理化思维的”中国士大夫发现这一错误并订正的。

真是可笑。

回到故事中来,刘晔提议用投石机来发射震天雷。除此以外,他还给投石机添加了轮子。

你没有看错,是轮子。

由于杠杆式投石机的结构简单,原料便宜(木头和金属链接机构),基本上可以就地取材,攻城时砍伐附近的林木就可以制作,不用的一把火烧了,把轴承什么的拿走就可以,所以一开始的投石机根本没有轮子,就是固定在原地的。

然而现在震天雷在军中配备,这种威力很大的火器从制作、运输再到使用,每个过程都需要小心,发射更是马虎不得。因此,必须也要对投石机进行标准化的生产。

刘晔根据震天雷的尺寸和重量进行计算,一共设计出了大、中、小三种型号的投石机,分别可以投射震天雷束、大型震天雷和普通的仿制河南军尺寸的震天雷。

三种型号的投石机的三角形底部都装有轮子,轮轴上附有机关,不用时,投石机的零件按照图纸上的布局拆解放整齐,用麻绳捆好,就像一辆装满货的四轮平车,和运粮车的行进速度没有两样,甚至还能更快(木头密度比粮草要小,体积相当的情况下肯定更轻)。

当需要投入使用时,就先将轮轴上的机关锁住,车辆就能够稳住不动——不固定的话到处乱跑,还怎么瞄准发射——这时候再拼接零件,熟练的话一刻钟就可以将投石机组装完成。

这样一来,在往后攻城时,就省去了一大把制造攻城器械的时间。而且批量化、标准化地生产及使用攻城武器,也更有利于曹军整体素质的提高。

曹操看到图纸大为欣喜,毫不掩饰地对众人说:“你们知道我等了这东西等了多久吗?”接着又说:“此物既能变成车辆,又能组成投石机,如今又可以抛射雷霆万钧的火器,直教九天响彻。依我看,不如就叫它霹雳车吧!”

“霹雳车……好名啊,主公!”众将与谋士都竖起大拇哥称赞,称赞曹操名字起得好。

主创刘晔自然也跟着赞叹,但是他赞叹完,还是忍不住捋捋胡子,在心里暗暗自语:“这么巧,我本来想的也是‘霹雳车’。难道曹公懂得揣摩人的心思么?”

不管了,反正图纸已经献上,曹操立刻命匠师打造各种型号的霹雳车数量不等,配备给全军。

等准备差不多了,才要进行最重要的一步准备工作。

没错,对于曹军而言,武器装备还是别的什么,都是次要的,对于他们来说,最主要的准备工作,还是搜刮、不、征集粮草。

这一次的征集工作比前几次都顺利得多,一来是因为内部不稳定的因素基本已经扫清了,二来兖州的百姓见识了曹老板绝地翻盘的本领,都不敢再跟他作对,情愿每天少吃一顿,也要把这位大佬给伺候好了,愿意主动献上军粮。

另外也就是这一年,曹操采纳枣祗、以及匡亭之战后从袁术方转投自己的韩浩的建议,在许昌招募农民屯田,当年得谷百万斛。后推广到各州郡,由典农官募民耕种,为民屯。屯田之民免服兵役和徭役,称“屯田客”。

令曹操大为头疼的粮草问题,终于在今年不再困扰着他。

既然没有问题困扰着他,那还等什么呢?拉上霹雳车和震天雷,去领居家问候问候吧。

哪位邻居呢?还用再讲吗,当然是刘备刘大耳咯。

刘大耳自两年前从陶谦手里得到徐州,牛得不得了,招兵买马,实力愈发壮大。

而把徐州让给他的陶谦,其实也很了不起。

在东汉末豪强割据的年代,自己所占据的州郡实际上已被认可为个人的私产,那是可以合法继承的。朝廷大多都给予承认——

不承认也得默认,不默认人家的官也照当不误。

但陶谦一生当中


状态提示:第190章刘大发明家--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