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三国之逆贼兴汉>第79章汜水关外

第79章 汜水关外

杜畿吃软不吃硬。

周易思来想去,决定从将卫中选出五十名勇士,化装成百姓,护送杜畿及其乡亲返乡。同时备足金银,以被不时之需。

杜畿见状,连忙推辞:“我与周将军不过萍水相逢,怎敢受此大礼?”

周易按住他的手说:“伯侯(杜畿的字)莫要见外。易一向敬重孝勇之士,而今只是略备薄礼,聊表敬意。如果觉得不够的话,我再命人回洛阳,去府库多取些来。”

杜畿单膝跪地,拱手拜道:“周公如此礼遇,令下官不甚惶恐!”

周易忙道:“快快请起!”

说着,将杜畿扶起来,替他掸去门襟上的灰尘。

杜畿大为感动。

周易又说:“灵堂灵柩尚未入土为安,我也不便留你。若是伯侯还能记得我的话,但愿你回家乡安葬母亲后,可以写封信寄来洛阳。”

杜畿眼眶似有些湿润,又拜道:“周公之恩,畿永生难忘!”

周易笑笑说:“好了,多留着点膝盖走路吧,别到时候耽误了安葬吉日,令堂的在天之灵怪罪周某!”

杜畿被逗笑了,揩了揩眼角,便接受了周易的馈赠,重新踏上了返乡旅程。

辞别了杜畿后,周易继续率军向汜水关进发,却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阻碍。

他本想趁早夺占,岂料青州黄巾残部近水楼台先得月,抢先屯驻汜水关。

周易恼火,即命全军日夜连番进攻,可损失上千人,依然没有获得任何战果。

此外,探子还发现,荥阳方面又有约五千人的部队正在朝这里行军,似乎准备横渡汜水河,从东南两面夹击周军,形势不容乐观。

是夜,中军帐军议,大部分人都觉得既然久攻不下,不如撤军,待日后有机会再来叩关。这看起来应该是目前最好的策略了。

可是周易毕竟有些不甘心,他们原本的战略就是以成皋为第一道防线,如今汜水关在别人手上,就好像谁提着自己的后脖颈,每喘一口气都很不顺畅。

看到周易盯着地图一言不发,桥瑁已然猜出了几分。桥瑁便劝道:“敌人占据雄关,不宜强攻。主公不如先行退兵,从长计议。”

虽然桥瑁的话让周易觉得很没面子,但道理是对的。汜水关凿山成体,坚实难攻,就算把家里的霹雳炮扛过来,也顶多轰裂几块砖。

士兵连日作战,已经有些疲惫,荥阳县又有人马星夜驰援,自己要是硬撑,玩不好真的会崩。

难道除了撤退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

但是,周易这么多年的书不是白读的,他已经想到了比撤军更好的办法。

次日晌午,

周易跨上坐骑,吩咐桥瑁:“元伟,这五千人就先交给你了。”

“主公放心,汜水关里的黄巾军要是敢出来,我便就地歼灭之。”

周易策马扬鞭,带着剩余兵马向南而去。

此时的汜水关外,被四五道弧形的拒马桩围住,每一道拒马桩后都有三排由持戟士和臂张士组成的阵列,随时待命,只要城中敌人出城,可以立即将其击杀。

周易使出围点打援的战术,带着三千机动部队迎着黄巾援军而去,信心满满。

其实真严格来说,他这样的安排还不够完美。如果真要完美地围点打援,那么围城部队不应该特地布置地这么严密,这样做反而会惹人生疑,让敌人看穿,不过也有人觉得这样更保险,反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黄巾军援军的指挥则是部将公沙雕。当日洛阳城区围歼战时,只有他带着自己的人没有进入陷阱,逃过一劫。后来回到渠帅面前,公沙雕将责任全部推给随辩(确实是他的责任)。

现在,公沙雕正驱使士卒渡河,打算竭力一战,一雪前耻。

只不过,他不知道的是,随辩并没有死,而是转投到了周易的麾下,现在正带着轻骑兵头前开路,两个冤家即将展开宿命中的对决,(曾经)青州黄巾的两员大将将会一决雌雄。

公沙雕迫切地想要建立军功,扫清其他人对他的怀疑,于是让部下以最快的速度援救汜水关,手下士卒连日赶路,强渡汜水河,颇为疲惫。

此时,随辩带着二百轻骑朝着青州黄巾援军迎面赶来,被青州黄巾探子发现了平原上的沙尘。探子立即回报,说是前方大约十里有小股骑兵游荡。

公沙雕听完探子的通报,下令:“那必是周军的探子,吩咐下去,放慢脚步,不要让敌军察觉到我们。”

察觉,您老早被察觉了好吗?

恰巧,同一时刻,随辩也得知前方有敌人大批步兵行进的踪迹,一边快马赶去,一边派人告知跟在后面的周军大队。

平原之上很容易暴露,很快双方都看清了对方的人数规模。

公沙雕当即做出了一个判断:汜水关已经失陷,敌人准备直取荥阳。

他马上下令:全军撤退,退回荥阳城。

人嘛,总有判断失误的时候,可他的这个判断,会在不久的将来,让汜水关真的失陷。

他下令撤退的同时,也让自己由前军变成了殿军,周军骑兵发现公沙雕的人马,朝他们直扑过来。

“公沙雕,你给我站住!”随辩长枪前举,一个照面就刺翻了一名黄巾骑兵。他身后的轻骑紧跟而来,与公沙雕的人马展开厮杀。

“原来你没有死!”公沙雕有些惊讶,更惊讶的是原来同属青州黄巾的骑兵居然在自相残杀。

随辩冲他大吼:


状态提示:第79章汜水关外--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