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中华世纪谈>93文景之治
帝的考核。

大儒董仲舒的答卷引起汉武帝的兴趣。汉武帝亲自召见了董仲舒,向他当面请教。董仲舒于是从仁义礼乐的角度阐述了儒家治国思想。他的策论被称为“天人三策”。

在所谓的“天人三策”里,董仲舒说天子作为上天的儿子下凡到人间是负有使命的。这个使命或者叫天命就是在人间创建和谐社会。天子干得好,老天爷会很高兴。干得不好老天爷会很生气,后果会很严重。老天爷表达他的喜怒哀乐是通过降祥端和降灾祸。如果天灾人祸频发,那就说明老天爷对天子的工作很不满意。再不警醒,老天爷就要把天子炒鱿鱼。要创建和谐社会就得行儒学行教化,用儒家学说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我们刚从秦朝乱世过来,需要用儒家来拨乱反正,其他各家包括黄老的道家都不合时宜。乱世之后宜用儒家而不是道家。要想很好地推行儒学,除了推举人才之外还应该建立学校培养人才。

“天人三策”很投汉武帝的脾气。

儒家“礼”的概念强调等级观念,认为君主拥有绝对统治权。这对希望做个强势领导的汉武帝来说非常欢迎。

尤其是董仲舒用“君权神授”一套理论神化皇权,以“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来解释君臣上下尊卑的秩序。这套理论对巩固皇权非常有益。

儒家礼义教化百姓的主张对皇帝加强皇权也有极大帮助。

“教化”类似于温火煮蛤蟆,可以用最小的代价达到最大、最长久的功效。

法家强调刑罚,不听话就打屁屁。类似于急火煮蛤蟆,蛤蟆遇热“扑扑”往外蹦,反应强烈,反抗也强烈。大批蛤蟆拼死往外挣扎把锅都顶翻了。秦朝灭亡就是一个例证。

法家在秦朝倒了牌子以后,汉朝开始用道家为主的黄老之学。道家主张“无为”,干脆不点火,任蛤蟆在锅里洗澡。蛤蟆是舒坦了,做饭的闲死了,体会不到做饭的乐趣。尤其像武帝这种好动的人,闲得两个膀子难受。

儒家这招好啊,温火煮蛤蟆,一点一点地加热。蛤蟆跟洗温泉浴似的浑然不觉。但就在半梦半醒之中,蛤蟆被煮熟了。期间即使有个别敏感的蛤蟆感觉到热想蹦出来,已经浑身乏力了。温泉水暖浑不知,再想雄起娇无力。这就是教化的功效。

教化再加上思想大一统的洗脑,这些蛤蟆你让它蹦它也不蹦。不但不蹦,别人蹦它还拦着。

儒家起效慢,后劲大。一旦形成社会的舆论规范、民间的约定俗成,威力强大无比、无坚不摧。

舆论杀人不见血啊。试想**中多少曾经发誓以死捍卫真理的人,在周围人痛心疾首的目光中,在众叛亲离中,最终都以认罪悔改、反戈一击而收场。可以想象社会舆论的威力有多大?

而皇帝作为绝对权威能够决定舆论的走向,使舆论为我所用。

汉武帝对儒家感兴趣的另一方面原因是儒家主张“有为”。儒家认为做君主的要在天下推行仁义,要发扬主观能动性推动历史的发展。

汉初的治国方针是黄老之学。黄老之学是道家。道家主张“无为”,认为顺其自然,按照事物固有的规律向前发展就可以了,不要没事找事。

道家有点像市场经济,强调市场的自我调整。儒家有点像计划经济,强调**的全面干预。两者各有侧重。

汉武帝生性不是安分守己的人。清静无为的黄老之学对武帝来说太不合胃口。年轻气盛的汉武帝想干一番大事。他倾向于“有为”的儒家。

汉武帝决定行儒家之道。

本书首发来自,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状态提示:93文景之治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