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中华世纪谈>28齐楚争霸

公元前664年——公元前651年齐桓公救邢存卫扶周伐楚,一匡天下,霸业臻于鼎盛。

邢国(河北邢台)和卫国遭到赤狄的攻击。赤狄是狄人的一支,在山西长治以北活动。随着晋国日渐崛起,狄人在山西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晋献公伐骊戎大胜而归。山西的戎狄都受到震动。赤狄东出太行山向河北、河南一带迁徙。他们首先攻击邢国。齐桓公及时出兵,帮助邢国赶走赤狄。但两年后,赤狄卷土重来又攻击了卫国。卫国是个大国,但那个喜欢养鹤卫懿公把钱都花在养鹤上面而忽视战备。赤狄杀来时,军队心有怨言不愿作战,扬言让卫懿公派他的鹤去跟赤狄打。两军交战,卫国军队被杀得大败。卫懿公在溃败过程中也不知道被什么人所杀。卫国只有七百人逃过黄河。赤狄返过头再打邢国,在战争中将邢国都城烧毁。

齐桓公视天下安危为己任,组织诸侯联军赶走赤狄。邢国已经失去自卫能力,齐桓公把邢国百姓迁到山东定居。卫国在河南,相对安全一些。齐桓公帮他们重新建城立国,召集卫国遗民。

北部刚刚安定,楚国又趁虚而入。楚军战车部队袭击郑国,摧毁郑国的防线,生擒郑国主将而回。

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决定讨伐楚国,安定周朝的南部边疆。

楚国自南迁之后就没断过回归中原的念头。到了楚成王时代,楚国势力已经扩张到中原边境。楚成王也因此萌生了跟齐桓公争霸中原的野心。邓国(河南邓县)、申国(河南南阳)、随国(湖北随州)、蔡国(河南上蔡)先后被楚国吞并或降服。郑国在楚国的威慑下也向楚国表示归顺,但转脸又去参加齐桓公的盟会。楚成王大怒,派兵攻打郑国。

郑国也曾小霸中原。但今非昔比,四公子之乱使郑国由盛转衰。郑国遭到楚国的围攻,派人向齐国求援。

齐桓公会盟诸侯,组成八国联军去讨伐楚国。

八国联军有战车一千多乘,这在当时是最大一次兵力集结。

齐桓公先降服了楚国的附庸蔡国,然后率领八国联军进逼到河南郾城东南,陈兵汉水北岸。

楚成王抽调全国之兵防守汉水南岸,保卫楚都郢[y](湖北江陵县)。

齐桓公虽然兵势强大,但对渡江作战没有把握。管仲建议就这么保持着一种高压态势威慑楚国,不战而屈人之兵,尽量不打,保留外交斡旋的余地。

双方对峙了半年。楚成王最终沉不住气,服软了,派人过来讲和。

管仲责备楚国身为周天子的诸侯却不肯尽诸侯的义务,多年不来进贡使天子缺少滤酒的茅草。楚国对此表示承认错误,答应马上恢复朝贡。

管仲又要求楚国为周昭王之死做出解释。楚国那得去问汉水。他掉水里淹死了,关我们什么事?管仲也无话可说,只得罢了。

管仲要求楚国入盟。楚国不得不答应。于是双方签订盟约。楚成王向周天子称臣纳贡,并且承认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不过管仲也给楚国留有余地,没提楚国称王的事情。只要楚国名义上向周王称臣也就罢了,反正他那个王中原也没承认过。

齐桓公率领八国联军收兵而回。

兴师动众大老远跑来只弄了把茅草回去似乎有点得不偿失。但也没有办法。真打起来即便是八国联军也不一定能够降服住楚国。

楚国经过历代楚王的不断扩张,势力范围已经到达湖南、河南、安徽、江苏、四川、江西一带。到楚成王这一代,楚国版图五千里,和整个中原不相上下。楚国拥有甲兵百万,战车千乘,骑兵过万,粮草能支撑十年,实力远超中原任何一个大国。如果单打独斗,齐国肯定不是楚国对手。齐国调动整个中原诸侯的力量帮助自己才勉强慑服住楚国。

当时华夏有四大强国:齐、楚、晋、秦。楚国实力最强。秦国实力最弱。齐晋势均力敌。

晋国横跨山西、河北、河南,地盘比齐国还大,只是因为分封和夺位在很长时间内处于分裂状态,刚刚在现任晋国国君晋献公的父亲那一代完成统一。晋献公在位期间开疆扩土,相继灭掉霍国(山西霍州)、魏国(山西芮城)、耿国(山西河津),扫荡了山西境内的戎狄。晋献公正忙于自己的事情,无心参与中原事务,也无心跟齐桓公争夺霸主地位。

秦国地盘仅次于楚国。但秦国地处西部边陲,地广人稀,文化落后,实力在四大强国里最弱。不过此时“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已经即位。秦国即将在他的任内迅速崛起。

齐桓公慑服楚国之后准备率军回国。从河南往山东走要从郑国和陈国(河南漯河)之间穿过去。大军过境,郑国和陈国肯定要负责接待工作,比如提供粮草。

陈国大夫辕涛涂建议齐桓公往东走,沿着海边回国。他说这样可以顺便威慑一下东夷人,让他们安分守己。齐桓公认为主意不错,同意了。

郑国大夫申侯偷偷告诉齐桓公,陈国其实是不愿意接待你们才找出这么个借口。你们要是真从东夷过,一旦遇到抵抗,粮草供应就成了问题。那是很危险的。

齐桓公大怒,率军讨伐陈国,逮捕了辕涛涂。

为了表彰申侯的忠心,齐桓公让郑国把虎牢(河南荥阳汜水镇)封给他。

郑国国君是郑厉公的儿子郑文公。郑文公对齐桓公慷他人之慨的做法非常恼火,但又不敢不同意。他开始后悔请齐桓公帮忙。八国联军


状态提示:28齐楚争霸--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