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永历十四年>第98章江南全线溃败

郑成功兵败南都,使得江南的抗清形势急转直下。

正在长江下游攻略各县的张湟言闻得郑军在江宁大败的消息,登时愣在当场,久久不敢相信。

这一刻他只感觉,那八月的江风瞬间凛烈起来。

此前镇江大捷,张湟言曾力劝郑成功当挟此大胜之余威,全军立即进取南都,以成不世之功。

为了配合郑军作战他又请为先锋,率本部三千余将士下船于两岸芦苇中昼夜牵缆,提前八天到达南京观音门。

然而郑成功未采纳张煌言及甘辉走陆路的建议,依旧乘海船从水路进发,致使张煌言部在南京城下孤立无援,被清军以快船百余艘出上新河顺流拦击,

张部兵少,双方接战之后,被清军击败,幸亏清军知道郑成功大军在后,未敢穷追猛打,张部方才逃脱。

由于迟迟等不到郑成功大军,张煌言便集结所部兵船游弋于南京附近八卦洲江中,又派出大量使者招徕邻近各州县。

至郑成功船队西下之时,张湟言便改驻军于江北浦口,浦口城中的百余清军骑兵不敢守城,竟从北门逃遁,张部十余名士卒即由南门入城,浦口光复。

至郑成功抵达南都后,张湟言便由浦口直击太平,他一边率军突进,一边以延平王郑成功的名义传檄各州县。

池州,芜湖,太平,宁国等四州四十二县官民士绅或是畏惧郑军兵威,或是心怀故国,纷纷献城投降。

至七月中旬,整个南都下游除安庆外所有城池皆落入张湟言之手,郑成功以为下游诸城皆降,一则可以大张明军声势,二则可以屏蕃南都外围,防止湖北的清军增援,便令张湟言总督上游战事。

此时张部由于收拢清军降兵,加上抗清的军民纷纷加入,兵力已经扩充至一万余人。

如此大好局面之下,只要南京一下,东南半壁便可尽数光复,他哪里想到延平王竟在南京被清军击溃,全军撤退了。

张煌言焦急万分,郑成功大军一退,单他这万余兵力怎么也是挡不住清军的。可是现在池州、宁国等地皆已恢复,若是他再撤退,那天下心怀故国的抗清士绅岂不寒心。

他只得去信郑成功,力劝延平王扼守长江水路,以图再战。

书云:

“胜败兵家常事,不异也。今日所恃者民心尔,况上游诸郡邑俱为我守,若能益百艘来助,天下事尚可图也。傥遽舍之而去,其如百万生灵何?”

然而由于汛路不通,而郑军又是顺流而下,速度奇快,待郑成功收到消息时,船队已至崇明。

而且大军新败之后,均无战心,郑成功适逢大败,方寸已乱,只得去信张湟言,令其相机从江西撤往浙江。

浙军诸将闻得郑成功东去,纷纷大怒,我等正临敌死战,你郑成功却解围退军,致使我军陷入危局之中,对郑军不顾盟友的做法表示不可理解。

但是木已成舟,张湟言也是无可奈何,此刻郑军既退,清军封锁了江宁水路,浙军无法从水路退军。

浙军甫一撤退,芜湖、宁国等新附州县纷纷倒戈,张部困顿大江,所需钱粮军械不得补充。

张湟言只得下令全军退往巢湖,准备在巢湖驻军,继续抗清,此时安庆,江宁清军皆至,张部本是蚁聚之兵,一旦受挫,立时溃败,当他赶巢湖时,军马只剩三千余人。

浙军抵达巢湖后,魏大龙等浙军将领观察水文之后,认为巢湖入冬后水浅,根本不便停留海船,不如进入英霍山山区,那里从前有不少抗清义师的山寨,或许能够立足。

张煌言考虑之后采纳了这个建议,毅然下令全军弃船登陆赶往桐城,由桐城进入山区。

此时清两江总督郎廷佐却是派人送来信使,直言张湟言志向高洁,满清皇帝甚是看中,若全军来降,大清当不吝封侯之赏。

时张湟言由于屡遭败绩,而大好形势毁于一旦,心忧成疾,左右不忍他再跋山涉水,苦劝其投降。

然张湟言却依旧咬牙坚持,誓死不渝,带兵毅然转入山区。

英、霍山区属于大别山系,正处在河南、安徽、湖北三省之交,山势波澜起伏,常年云雾缥缈,在安徽境内尤其险峻,陡崖、峡谷遍布,仍有一些抗清组织在山中筑寨。

由于浙军不少士兵的眷属随行,加上武器辎重,故而张行进速度很慢,六天之后才到达桐城。

浙军进入山区之后,不只跋山涉水,还需翻越险峰峻岭,连骑兵都只能牵马而行,而且绝大部分的士兵都来自沿海,缺乏登山的装备和经验,连续行军之后,一个个疲惫不堪。

原本浙军的目标是阳山寨,一个位在山顶的村寨,可容纳上万人,一直是抗清的根据地。

张煌言先通过山民联络,才得知阳山寨已接受清军招抚,原因正是南京兵败。

张煌言大为愤怒,欲领兵攻击,但虑及地势险峻,仰攻不易,终究放弃,改往英山山区。

岂料当他率军抵达东溪岭时,却被清军追至,双方在东溪岭决战,由于浙军俱是水军,不善于陆上作战,加之行军疲惫,遂被清军包围。

在危急关头,张湟言并不气馁,抱病督军死战,至第三日,浙军终于弹尽粮绝,然而这些明军依然死战不退,他们用石头,用木棍和清军殊死博杀,然而清军人多势众,最终攻克东溪岭。

参军徐允耕,以及原清军南陵副将张文胜皆力战身亡,原定西侯张明振麾下参将魏大龙为了掩护张湟


状态提示:第98章江南全线溃败--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