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明末穿越众>第83章决定4000字
,我们将会失去贸易机会,不如召集野武士前往,由本藩死士带队,做好两手准备,就算失败了也不会损失什么。”

“够了。”岛津光久用手中的折扇重重的击打了一下面前的榻榻米,敲击声终于让正在激烈争辩中的众人安静了下来,家臣们的视线齐刷刷的转向岛津光久,看向这个24岁却集藩内大权于一身的年轻人,却只见光久开口道:“久庆,让平田治一郎过来”

“哈依。”

...

一阵急促的木屐声从院内传来,随后来人脱去木屐,赤脚踏上木地板,进入厅室内面见大名。

作为商人,平田治一郎进来后直接双手放在地板上,双膝正座(跪),以头触地行礼。

“起身,入座。”

“哈依。”平田治一郎像是受到莫大的荣耀,以商人身份,在末尾位置跪坐下来,打起精神正座,准备应对大名殿下和诸位武士大人的问话。

“平田桑,听久庆家老说,你之前向他保证过,只要给你足够的钱财,你就能拿下宋人,得到宋人制造你们带回来的些东西的配方?”

“哈依,小人确实说过,宋人数量不多,在魍港时也只看到了几艘不大的船,最多也就几百石大小,可见人数不多,实在不能称之为‘国’,只要藩内给我足够的支持,我便能雇佣大量武士,拿下新港并将一切战利品进奉给殿下。”

“好,下个月我便要前往江户参觐交代,长时间未见琴姬,不知道那丫头变化大不大,我不在的日子里,由家老久庆、久章、久通处理政事,卖掉这次从新港带回来的货物,再从库内拨付钱财给你最大的支持,即刻便能发动人手雇佣武士,集中至琉球,人手足备后不要耽误,直接出航前往新港,记住,由目付监督,核心死士们去掉所有岛津家的家纹,哪怕是失败被俘虏了,也要能有必死的信念,还有切腹的觉悟。”

“哈依!”

“必然不负殿下的期望!”

“哟,加油干吧,只要这事办的漂亮,以后你就能在三之丸居住,让平田家世代守卫岛津家的威势吧。”

“多谢殿下,小人感激不尽!”

......

萨摩藩内会议过后,至1640年11月,岛津光久便出发前往江户进行参觐交代,为期三到四个月。

在日本德川幕府时期,全国各地藩主需定时到江户德川将军处打卡签到,而且随叫随到,一般一年一次,还必须留下家眷在江户充当人质。

不同等级的藩主,从属地到江户的途中必须有相匹配的仪仗队,段位越高阵仗队伍必须越大,沿途还设有专门的官员来核定阵仗规模,说穿就是让你花钱。

这种一年一次的打卡迟到或者旷工未按时打卡,阵仗队伍未符合等级规定,一律被认定为对于将军的不忠不敬,重则藩主剖腹,轻则削藩发配。

这就是日本最初的“社畜”文化,史称“参觐交代制度”。

队伍沿途全程步行衣食住行,沿途各镇县的商业消费,这对各地藩主的财力、时间、人质,三管齐下管理,既让大名们每年损失大量钱财,又有效的拉动全国商业经济。

例如纪州德川家第11代藩主德川齐顺在1841年(天保12年)的参勤,就动员1639名武士、2337名工人及103匹马,如此“旅游”成本不可谓不大。更重要的是人都有一种攀比心理,在参勤上各大名都做足派头(如御三家每次参勤都大讲排场,动辄千人,好像是在“炫富”一样)以免丢面子。因此一些财政收入较低的藩,在进行参勤的路上,会雇佣一些“临时工”来充门面,同时还可以节省成本,真是两全其美。

还有日本电影《超高速!参勤交代》中,穷乡僻壤的汤长谷藩的藩主内藤政醇在参觐交代时,出动了100名武士组成的队伍,离江户才几十公里的路程,按照参觐交代的礼仪,一天才行走约10公里,严重损耗钱财,拖累藩内财政,要知道汤长谷藩只是一个一万五千石的穷藩,真实的历史上,该藩没有城池,只有阵屋,按照2-3石能养活一个人算,大约有5000-7000领民左右。

就是这样的穷藩,每年都因参觐交代而导致藩内财政崩溃,再怎么穷,参觐交代也是必须要完成的。

所以江户时代的藩主们,哪怕背上贷款,向大阪商人借“大名贷”,可以说是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完成参觐交代,有实力的大藩还稍微好些,幕府打压不会太过,小藩的大名被逼切腹也属正常,用来杀鸡儆猴再好不过。

参觐不仅“剥削”了大名的钱,也“剥削”了他们的时间。日本山多地少,交通不便。大名在江户的时间是硬性规定的,而前往江户的路途又要耗费很多时间。总的来说,大名一般只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呆在领地,另外近三分之二的时间,不是呆在江户,就是在前往江户的路上,或者是返回领地的途中。特别是那些外样大名,领地偏远,来回一趟,一年就没剩多少时间了。当然,对于那些离江户比较近的大名,幕府也相应延长了他们在江户的时间。

总之幕府尽可能的减少大名在领地的时间。大名长期不在领地,藩政大权只能交给家臣团处理。这使得到了幕末,一些大名被家臣们架空。当然一般家臣的人数较多,领地又小,单个家臣没什么能力单独掌权。

总的来说,参觐交代既限制了大名的财力,又浪费了大名的时间,还得到了大名的人质(大名的妻子或其他家人必须


状态提示:第83章决定4000字--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