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范篱就找了个借口说湖州匪患很多,你去听骆巡抚使唤吧,把湖州一带的匪患给剿了。
王振一听范篱说这个,心里也琢磨着,也明白了,打仗打仗不带我,然后还让我去听骆宇使唤,你这不就是想让我走吗?行,既然你想让我走,那干脆我就大大方方的走,天下大乱,在哪不出头啊,何必在你手底下受这窝囊气!
所以一抬头、一张嘴就说道:老师,你就让我带我那些沙县的兵,回沙县剿匪去吧。
范篱本来是想着王振不愿意自己走,非要缠着要跟着自己去打仗,我该怎么说服他才好!但是没想到王振这么痛快就答应了,很意外,真的很意外,既然事已经到这份上了,还是得顺水推舟,范篱就说道:前方之路十分艰难,愿你好自为之,望我们有一天能扬眉吐气,我们的后代不必受此磨难。
之后范篱还问,你看你还缺啥,我尽力的给你补齐,王振说我啥也不缺!话说到这,王振离去就已经成定局了,无论是怎么样,两人的内心都出现了裂缝,未来裂缝会不会越来越大,那是以后的事。
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范篱的思路和想法,第一、打仗要稳,第二、背叛我不好使!
那么面对即将的东进出征,范篱已经把路数都理好了,人也安排妥当了,队伍和方略也都制定好了,之前打了那么多次的胜仗,那么这次是不是也能旗开得胜?
这些先不说,就说范篱在一切都快要准备妥当的时候,他就给皇上写了个折子,里边就写了我要派三路大军,南路怎么打?北路怎么打?中路怎么打?
皇上对于范篱的进军方略是非常开心的,直接就同意了,就这么干,你说了算。与此同时,皇上还下了个令,说范篱你出去打仗,一路上的各地官员都得听你的调配,谁要是不听话,你把这些人给我记下来,万一出了问题,延误了军机,我肯定是要处理这些人的,我要从严、从重的收拾!
这看上去像是皇上给范篱莫大的支持,但是如果范篱能够自己搞定的话,皇上还用得着多说这些话吗?如果范篱这会儿跟谁说话,要求别人做什么都好使的话,皇上何必说这个话呢!
那就说明范篱是处处受牵制,你说你作为一个上面派下来的官,就不说本地官员会不会心甘情愿的去配合你,就说范篱那脾气,而且还打了一堆胜仗,你说他能服谁?他能跟谁好好说话?整天下令调这个、调那个,谁能真心真意听他的,肯定是跟当年在湖州的时候是一个德行的,所以皇上才会这么说,算是给范篱的支持!
可是,你也别觉得皇上的支持有多么大的力度。当然,皇上的支持没有是不行的,但是尽管有了,也是我精神上支持你哟!
因为什么?因为皇上不给范篱拿钱,他要求范篱的军饷要自筹,所以这让范篱觉得非常的委屈,意味着他除了要带兵打仗外,他还得做后勤工作,什么粮草、人吃马嚼的样样都要他来统筹,样样都要他来筹备,天天都要去拉赞助!
就拿之前武州的那场大胜仗来讲,说是打着打着就没钱了,钟源把情况一反馈,身处武州前线的张亮卿和高季也没办法,只得写信给范篱,让他想办法!辛亏这场打仗后边还是打赢了,不然武州真的是危险至极!
所以范篱在军饷方面上的困扰是非常大的,可是呢,也正是在如此艰难的时刻,范篱依然还是把军队给组建起来了,也还是拉着大军出兵了,这还是让皇上感觉有点欣慰的!
所以,总体来讲,此时此刻的范篱还是有胜算的,上有支持,下有信任,所以范篱是在这个节骨眼上出发去打久江的。但不管怎么说,困难是现实存在的,即使范篱压在心里,不说给手下的兵听,但是他身边最近的那些幕僚是知道的。
所以范篱这个时候有多大的压力,有一小部分人是了解的,但是范篱把它牢牢的压在心底,不对外暴露出来。对于负面情绪即使你把它压在心里,但早早晚晚也会爆发出来,作为一个普通人是很容易崩溃的。
困难我们就先不说,就说范篱的部队分三支,南北呼应,中间一队水军,就开到了久江附近,最先到的扎营的地方,对面有三个军事目标,一个叫大野、一个叫星州、一个叫蕲州,这三个地方呈现出一个态势,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你打这个,那两个地方的人来援救,你打那个,这两个地方来帮助。
所以范篱面对这样的情况,也在想这玩意我怎么打?没错,就是想着我干脆一锅给你端了得了,我不管你谁支援谁的,我就先去打探打探你这三个地方有多少人,如果我能一口气吃掉你们的话,我就同时一块打。
那么就派探子出去打探,打探回来就说了,说是蕲州这个地方人最多,号称有一万人,但是实际上能打仗的最多有五千,剩下的那两个地方的人比蕲州少多了。
范篱一听这个还挺高兴,因为我这边人数不少,就让手下人去查查,都谁来了,谁是在我身边的,就去查。查回来之后手底下的人就说了,我们的大军有一路已经到了,在蕲州严阵以待准备开战,还有一路也到了,也准备开战,唯独就是北路多闻带的虎贲军没到。
当然范篱对这种情况也并不觉得奇怪,他都习惯了,虎贲军打仗就这德行,人家是正式工嘛,带编制的,也不操练,平时打仗也不指着他们能赢。
所以范篱其实明白,打仗还得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