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江淮的黄梅之地,钟灵毓秀的群山之中,有一座山叫空灵山。
此山巍峨苍峻,常年云雾缭绕,晴天之时,薄雾中可隐现山中一高一低两处黛瓦白墙宫观院落,茂林苍翠,周围群山围抱……
那建在高处的四合院落,古朴精致,不染俗尘。苍松为伴,鹊鸠为邻。松风涤虑,泉水洗心。
院中所居之人,便是此山之主,武林功法如意门12代掌门人俞灵渊。
此时他正和堂兄俞田商议一桩大事……
俞灵渊单名一个潜字,取意为周易乾卦的爻词“初九,潜龙勿用。”有潜修默炼积之大成之意。祖上为武林世家,有一套系统的传承功夫,乡试曾中过举人,但后来却考运不畅,且与人冲突……此时间偶遇一个道人,教给他一套宝贵的内修心法,并劝他深山静修,唯悟出世之道,莫理世事,遗世独立尚可悠游,然耳顺之年有险,若能忍抑可保无忧。
于是俞灵渊携妻带子举家进山,先是住在灵空山的半山间,300米高的一个废弃道观,经过一番修葺面貌大新。因大殿里供有道家祖师塑像,于是香客越来越多,香资也日进不少,于是便想增建一些客房,供来往香客暂住。急需人手帮忙使力,于是就收了几个徒弟,空闲时间便教他们一些武功,这样也可看护道院。
逐日逐月这山上日渐兴旺,慕名而来徒弟也有了二三百人,如此山间道院不再清静,为便于修行,于是便让大徒弟张智信管理,自己则在山高500米处建了修行的精舍,一家三口都搬到山上去住了,有徒弟每天负责给山上补给。后来妻子病故,就只剩下他和儿子住在山上,等儿子长大了,为了让他得到锻炼,狠心把他撵到山下道院和徒众们一起去住了。
家里堂兄俞田是家境殷实的大户人家,常到山上来看望他,捐些银两,和他学些养生的法子,修行之余,兄弟俩品茗聊天倒也不闷。
但有一桩大事,始终在俞灵渊心头萦绕,他已近耳顺之年,想起当年道人和他所说的话,“耳顺之年有险。”心下便惴惴不安,觉得应该为本门物色一个接班的掌门人,这样自己万一不测,也可传承有继,法脉不绝。
但他不想传给自己的儿子,因为觉得他器量不够,还担不起这个重任,徒弟中又没有合适的,于是就有了他方寻找的意思。
这个人不好找,既要聪明绝顶慧根好,又要文武兼备勤恳好学,胸怀宽广,容人有量,还又要能服众……
不过久居山中,不与世间往来,这人可上哪找去?
想来想去,决定用禅境寻觅可心之人。
数日虔诚求索,于昨晚终于有了结果,于是把大哥俞田请来,分析昨晚禅境中的那个预言偈语。
两人隔案对坐于筵席上,茶香萦绕……
俞灵渊说:“我的事有答案了,昨晚进入禅境,见一位鹤氅剑绦,玉冠乌巾的仙人为我指点路径,他说的偈语现在犹历历在耳,他说:
遇凤则止,莲湖之傍。
双木文魁,云器仙方。
俞田不解的问,“他这偈语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俞灵渊起身在筵席上踱步,“……遇凤则止,应该说这个人住在一个有凤字的地方。见到凤字之所就可以止步了,但这个‘凤’字之所,就不知道是什么。莲湖之傍,应该是一个地名,或者是湖上有大片的莲花,这个人就住在莲花之湖的旁边。至于双木文魁……”
俞田接道:“那双木……是个林啊,这人应该姓林吧?!”
俞灵渊兴奋地“没错,而且应该是个远近闻名的文章秀士。后面云器仙方四个字,应该说这个人天生就是做神仙的材料!……太好了!”
俞灵渊禁不住摩拳擦掌。
俞田也为他高兴,因为他知道这桩心事已经磨了他很久了,如今有了仙人指路,则是打开了心窗。但这个人究竟在哪呢?只有这偈语也是大海捞针,于是他表示了担心,“这诗里并没有指点方向啊……”
俞灵渊接言,“不必担心,这两天我在打坐中已经得到了方向,应该在淮安扬州一带。”
“这就好了,方位有了就好办,但需要派人过去打探才行。这个人一定要稳妥才好……”
这时,窗前一个人影倏忽闪过……
俞灵渊按食指在唇示意噤声,然后开门去看……
原来是相貌敦厚的大徒弟也是总管张智信,手捧时令鲜果竹篮躬身垂眉立于门前:“师父,我来给您和师伯送水果。”
张智信原来是个会武的和尚,因为犯了命案,遭到官府通缉而亡命天涯,辗转来到这灵空山,想要拜俞灵渊为师修行避难,俞灵渊见他说话老实,又是为了护庙失手杀人,于是便收留了他,后来见他行事稳重,又尊师重义,在弟兄中颇有威望,也是众人推举,便许他做了总管。上任之后,居然管理的井井有条,徒弟中没有一个敢闹事的。
然而年深日久,俞灵渊也渐渐发现,此人并非表面所见的那样简单,他虽居武林门中,但也经常于自己房中诵念佛经,外表敦厚,但暗地里却似有心机,因为这二三百个徒弟并不是那样好管理的,但他却能处置得风平浪静,这本身就很不寻常,然而张智信又一副大巧若拙的模样,处事公平合理,让人对他俯首贴耳,赞誉有加。对他这个师父一向毕恭毕敬,细心照料,好的令人没话说。
但灵觉告诉俞灵渊:这个中年和尚没那么简单,在朴实敦厚的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