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和熹皇后秘史>第一章 千里奔袭
,划了一个抛物线,砸到自己脚下,那一瞬间,他的世界忽然一片黑暗。

若非当时的车骑将军窦宪率部赶来援救,三万汉军将士,将全部在此地殒命,据后来经历过这场战争的士兵说,当时那侥幸活下来的区区三五千将士,如同一个个从地狱爬出来的鬼魅一般,他们全身上下染满血污,一双双空洞的眼中尽是恐惧与绝望。

一个巨大的土坑,便是死去的汉军最后的归宿,没有墓碑,没有坟丘,在这个活着比死了更艰难的战争岁月里,他们的尸体只能被堆积在这临时挖就的大坑中,一起腐烂,一起化作枯骨。而被埋在累累尸体之下的耿夑,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如果不是窦宪站在巨坑前一声惊天动地的怒吼,他或许永远都不会苏醒过来;如果他没有苏醒过来,他将和那些尸体一起迅速的腐烂掉。当他挣扎着扒开压在身上的一具具尸体,尸堆的蠕动引起了窦宪的注意,在他的命令下,两个汉军把耿夑从死人堆里拉了上来。

从那时起,耿夑变得沉默寡言,也是从那时起,战争成为了他生活的全部。杀人,或者被杀,不过是一件平常的事情而已。父亲战死后,他追随叔父,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的耿弇继续南征北战。直到十六岁那年,叔父也战死沙场,耿夑便开始追随大将军窦宪,并在其麾下屡屡立下奇功。

就在三年前,二十岁刚出头的耿夑随窦宪率一万精兵,在燕然山历经三天浴血激战,重创北单于,斩杀敌军一万三千多人,前后俘虏二十万人,令北匈奴元气大伤,迫其西迁。中郎将班固作铭《封燕然山铭》,刻石勒功,此时应该还屹立在燕然山山峰处。

今日乘胜追击再次大败北匈奴,耿夑心中暗暗立誓,一定要亲手将北单于一族擒拿,已报父辈的血海深仇,同时也断了北匈奴的后路,让他们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无法威胁大汉,北境从此再无战火。

三日后,耿燮已率人马追至库苏,探马来报,北单于人马刚过库苏,此刻距离应不过百里。耿燮下令原地安寨。多年的战斗经验告诉他,北单于人马北逃数千里,汉军一路追袭数千里,双方均已兵马困乏,但所谓“穷寇莫追”,此刻北匈奴命悬一线,必殊死一搏,而匈奴骑兵向来骁勇,即使以少敌多,如拼死一战,汉军也未必有十分胜算,即使取胜,恐怕代价也极大。此时最好的战术便是寻合适之处埋伏,前后夹击。

耿夑唤来副将林忠,林忠本是耿府家奴,父母死于战火,由耿燮之父度辽将军耿国收养府中,十岁便随耿燮出征,情同兄弟,在战场上屡屡拼死护耿燮周全。

二人在账内铺开地图,正在此时,卫兵来报,大将军书信送至。

此地去塞五千余里,他们已经几乎昼夜不停一路追赶,是何事如此之紧急,大将军要命人千里快马加鞭送来书信,看来事关重大必不容怠慢,耿燮立即下令将信使请进来。

入账之后,耿燮打量着眼前的信使,衣冠不整,形容枯槁,便心下明白,必是不眠不休一路追赶而来。耿燮接过锦帛,令人带信使去营账内休息。

耿燮打开信,霎时间神色大变。他紧紧蹙着眉头,盯着那寥寥数字的锦帛,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

林忠察觉到异样,遂上前低声问道:“大将军所言何事?”

耿燮沉默半晌,面色凝重的沉声道:“大将军令我等接令后即刻返回。”

“什么?这是为何?”林忠也大为讶异。

耿燮将锦帛置于案上,沉默不语。

林忠拾起来,细细看去,锦帛上果然仅有寥寥数字:“穷寇莫追,接令后当速返回”。

“眼看就可以将匈奴人一网打尽,永绝后患,大将军为何要在这个时候让我们返回?”连一向沉稳的林忠看完信后也不禁有几分义愤填膺:“无功而返,如何向将士们交代啊!”

时至初秋,中原大地正是酷暑褪尽,秋高气爽的丰收时节,北地塞外却已然进入了严寒。刺骨的冷风,夹杂着飞沙走石,鬼哭狼嚎般掠过营帐,卷起了案上的锦帕,轻飘飘的在半空中划了一个凌厉的弧度,稳稳落在了耿夑的脚边。

耿燮缓缓俯身,拾起了那方似有千斤重的锦帕,攥在手里,眉头深锁却言辞果决道:“大将军必有他的顾虑,我等自当奉命,毋需多言。”

从他那坚决的目光中,林忠知道再劝亦无用。虽然自古便有“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之言,但林忠深知耿燮的为人,对大将军窦宪,耿燮深怀感恩与崇敬,甚至可以说是视如兄父,不论这个命令有多么的荒谬,他也不会违背其意。

大约十日后,耿夑率军返回居延塞,窦宪亲率副将出塞数里相迎。

远远便看到了窦宪的卫队,耿燮立即下马快步上前,窦宪也下马迎向前去。

当着三军将士的面前,耿燮跪奏道:“启禀大将军,末将追敌不力,未能将北单于擒回,请大将军赐罪!”

窦宪心领神会,立即扶起耿燮,拍着他的肩膀,朗声道:“右校尉大破匈奴,战功赫赫,何罪之有?快快随我回营,我要好好犒赏将士们!”

是夜,窦宪令人备好酒肉,犒赏三军,全军上下一片欢腾,并在营账内设宴庆功。

酒过数巡,众人皆有醉意。

窦宪之心腹,骑兵校尉邓叠举杯向窦宪道:“大将军扫平匈奴,匡扶大汉,功垂千秋,此番朝廷必推举大将军录尚书事,统领政务。”


状态提示:第一章 千里奔袭--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