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大楚820>11、我蛮夷也
今湖北竹山县),稳固南征后方。

作为周武王伐商牧誓八国之一,庸国实力强大,从夏朝开始就是一实力大国,势力范围最大的时候,北抵汉水,西跨巫江,南接长江,东越武当,面积在4万平方公里以上。

到了周朝,庸国地位也日渐高涨,国君为伯爵,按照周朝严格的分封制度,非伯者不能称其为诸侯,楚国当时还是子爵,所以不能称为诸侯,只能称为楚子,在非姬姓封国中,庸国算是靠实力争取的诸侯国。

对于庸国,熊渠采取的方法很简单——打。

虽然楚国实力不济庸国,国际地位也不如庸国,但是熊渠胆识比庸伯大,像狗皮膏药一样粘着庸国,不停地攻打庸国东部,而庸国意图中原,没心思与楚国在山野蛮荒之地纠缠,最后迫使与楚国交好。

稳定后方后,熊渠挥师沿汉水南下。在辽阔的江汉平原上,分布着不少的扬越部族(百越族的一支,在今湖北中部),熊渠采取的方法也很直接——赶,像赶兔子一样驱赶扬越部族,并一直向东追击,将势力延伸到了整个江汉平原,控制了长江中游的铜矿。

最后趁周夷王征讨太原之戎之时,快速进军至鄂地,将武汉江南地区纳入楚国版图,铜绿山终被楚国收为囊中之物。

守护鄂地铜矿运输线路的汉阳诸侯,看着楚军陈兵江水之南,阵势如虹,便龟缩城内紧闭大门,眼看着楚军将铜矿运往楚地各处,不敢声张。熊渠也不想与姬姓诸侯为敌,两方相安无事。

做完这一切,已历时八年。

熊渠攻庸国、驱扬越、夺鄂地,将势力推至整个江汉平原,直接奠定楚国之后数百年蓬勃发展的基础,功绩斐然。

一日,熊渠伫立山顶,临江而眺,望着连绵起伏的巍峨大山,尽收眼底;奔腾而过的滔滔江水,天风浩荡。想起楚国建国之艰难,无数楚人为之抛洒热血,心中感叹万分,“抬望眼、壮怀激烈,仰天长啸”,发出抨击礼仪崩坏的第一声呐喊——“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

公元前879年,任性的熊渠学习周王室做法,在楚国实行分封制——大儿子熊毋康为句亶王(今湖北荆州一带),二儿子熊挚红为鄂王(今湖北鄂州一带),小儿子熊执疵为越章王(应在今湖北荆州和鄂州之间),让他们分别镇守长江中游的三个要地,保护铜区安全,并保证所采的铜矿能够顺利运回楚都。

周朝唯有周天子能称王,诸侯只能称公、侯、伯、子、男。熊渠封儿子为王,已经算是僭越周礼,现在竟然搞批发,一下封三个王,排除在各诸侯国找存在感,或者恶心下夷王之外,归根结底还是周王室衰落的缘故。

周懿王怯弱而失势,周孝王谋权篡位而乱礼,周夷王烹杀齐哀公而失德,德仁丧失,礼乐崩坏,比殷商过犹不及,楚人至此“不服周”。

“不服周”的意思就是瞧不起你,直到现在湖北人还把“不服气”说成“不服周”。瞧不起你就要打你,打不赢也要从精神层面恶心你,这就是一种“反叛”精神。

长期生活在荆山的楚人,自古就流淌着反叛的血液,广袤的荆山养育了楚人不畏艰险性格,大山的胸膛承载了楚人敢于奋斗的精神,但这种反叛是针对不遵从“德”、“仁”的君主和世道。

秦皇以后的多代王朝之主,如刘邦、项羽、李渊、朱元璋,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吴广、王匡、王凤,乃至于近代的孙中山、蒋介石、***、***等,无不流淌着楚人“反叛”的热血,推翻万恶的旧时代,撰写了一篇篇华丽的大好河山。

封王不到两年,残暴的周厉王继位。熊渠觉得几个儿子没有太大能力,封王会招致厉王严酷打击,便在临死前削去三王以避其乱,楚王这个称号暂时消失了。

“敢将长剑撑寰宇,欲挽天河洗甲兵”,下个世纪,楚王这一称号将像楚国图腾——浴火磐涅的九尾凤凰一样,在神州大地上闪耀登场。


状态提示:11、我蛮夷也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