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大楚820>112、复国
重要。

第三个问题就很棘手了——申包胥带领的秦兵杀到。

柏举之战的次年(公元前505年,楚昭王十一年)六月,申包胥带领的秦国大军浩浩荡荡从渭河平原沿丹水上游而下,经过楚国商於之地,进入南阳盆地。

到达南阳盆地的秦军有两个选择,方案之一是沿汉水而下,与吴军在汉水中游决战,很显然,秦军并不想与吴军主力硬拼,长途行军,人疲马乏,胜算不大。

于是,秦军选择了另外一个方案。

进入南阳盆地的秦军迅速与当地的楚义军汇合,在清理了南阳盆地为数不多的吴军后,秦楚联军迅速选择东出方城夏道,切断蔡国给与吴军的粮草供应,并在淮河上游截断吴军的退路。

直到秦兵出楚方城前往蔡国后,吴王阖闾、伍子胥、孙武等人才意识到秦兵的战略意图,急忙派公子夫概帅前锋拦截秦兵,双方在方城夏道的最南端的稷地(今河南省桐柏县)相遇。

公子夫概对自己所部兵马还是有相当信心的,不管对方多少兵马,排好阵型后径直向秦楚联军冲去。

秦兵主帅子蒲却保持了清醒的头脑,让申包胥先帅楚兵对抗吴军,自己先观察观察吴军作战特点,再发起冲锋,毕竟自己带出来的兵,也要完好无损的带回去。

在强大的秦军面前,战果非常明显,吴军再也未能延续他们的连胜势头,大败。

败退的公子夫概准备帅部返回郢都的时候,在军祥(今湖北随州市西南)又遇到子西召集起来的楚溃兵。

这些楚兵看见吴军分外眼红,还没等子西发号施令便一涌而上,战斗的结果也很明显——吴军复大败。

遭遇南北夹击的公子夫概连他自己都不清楚,自己半年前还勇冠三军,现在却提不起作战的精神来,只得领着残兵东遁大别山,翻山越岭,历经千辛万苦回到了吴国。

随后,秦楚联军南下,疏通义阳三关,然后和子西帅领的楚兵在军祥合兵一处,又随即间兵北上随枣走廊,将唐国灭亡,牢牢控制住淮水上游,掐断吴军北上通道,使吴军沿淮水撤退的计划迫于流产。

公子夫概的败逃让吴王阖闾大为惊讶,顿感不妙,随后又准确指出失败的原因——不是秦军太厉害,而是吴军已经没有战斗的yù_wàng了,取而代之的是ròu_yù横流的精神面貌。

于是,吴王阖闾急忙将在郢吴军拖到雍澨(今京山市石龙镇)集结,对队伍“慵懒散漫软”的精神状态进行收心操练,并准备以小别山为依靠,抵挡南下的秦楚联军。

伍子胥建议他马上撤退,但心高气傲的吴王阖闾仍然免不了犯下一个将领经常犯的错误——过高的估计了自己的力量,过低的估计了秦楚联军的力量。

他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精神的力量。

在楚将大帐之外的各组军营中,楚兵们怀着不同的心情等待着总攻的命令,车手们仔细地刷马喂马,检查装具。

有战斗经验的老兵给头一次上战场的新兵编发髻,安抚着他心中的惶恐不安,叮嘱琐碎的战斗经验、简明实用的格斗技巧、严酷的军法,这让新兵蛋子的恐惧感逐渐消失,他们慢慢地忘记了害怕,对荣誉和胜利的渴望在胸中熊熊燃起。

不远处的秦军阵营中,回荡着《秦风·无衣》的歌声,秦兵阵容严整,肃杀之气如乌云压境。

众人养精蓄锐,众志成城,只待最后的光荣……

公元前505年九月,两军主力在麇地对峙。

听说要向吴军主力发动攻击,秦楚联军人人摩拳擦掌,战斗情绪异常高昂,纷纷表示要坚守岗位,严阵以待,奋勇杀敌。

一场决定楚国命运的大战就此拉开序幕。

具体的战斗部署同往常一样,首先是楚军主力应敌,将吴军消耗到一定的阶段,秦军再以生力军的力量投入战斗。

楚军将领子西刺血为书,激励士气,并向他们表示出坚决将吴人赶出楚国的决心,楚军将士们大受感动,都表示愿意同楚国共存亡。

一时间鼓号之声响彻云霄,喊杀之声震动天地。

楚军由于接连取得胜利,胆气更壮,加上强烈的复国之志,将士们人人奋勇、个个争先,无不以一当十,向吴军猛冲猛打猛追,不给吴军以喘息的机会。

吴军虽然接二连三地吃了几次败仗,锐气受到一些挫折,但是在伍子胥和孙武的出色指挥下,毫无惧色、顽强抗敌,同楚军展开激战,拼死战斗,丝毫不落下风。

顿时,鲜血如鹅毛般四处飞溅。

毕竟楚兵在历次的战斗中冲锋陷阵,伤亡减员严重,远不及吴军以逸待劳,并且吴军背水一战、越战越强、猛攻猛打、势不可挡,不多时,楚军渐渐力感不支,稍显颓势。

此时该秦军接阵了,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升楚军士气,还冲击了吴军高涨的气焰,但秦兵主帅子蒲另有策略,他发现战场林木、落叶等易燃物较多,打算先用火攻压制一把吴军气势,再行进入战场。

但这样做也带来一个问题——战死沙场的楚军将士尸体还没掩埋,火攻将把这些尸体焚烧得面目全非,如果打扫战场的时候,一不小心将某个吴兵尸体误殓,将来祭奠这些楚国烈士的时候顺带也把这些吴兵给祭奠了,这是对楚军烈士的大不敬。并且楚兵也在战场,容易造成误伤。

子西连连摆手,反对道:“父兄亲暴骨焉,不能收,又焚之,不可。”


状态提示:112、复国--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