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大楚820>56、大楚庄王
:“解扬真是个忠臣烈子啊!”

摆摆手,放其回国。

又过了一两个月,宋国见晋国毫无出兵准备,觉得被晋国诳了,再这样下去宋国必亡,宋文公也责怪华元不该多事,让华元出面处理此事,否则将其绑了送给楚国谢罪。

华元也没想到楚国围城,中原国家竟没有一个相助的,只得打碎了牙往肚子里咽,自己想办法解决。

前面介绍过华元,除了是一名合格的政治家外,还是一名刺客。当天夜里,华元使出浑身解数溜进楚军大营,爬上司马子反的床,用刀抵住子反,然后两人开始推心置腹的攀谈起来。

华元首先简单阐述了下来意,然后详细的描述了宋国目前很困难,已达到“易子而食,析骸以爨(,烧火做饭)”的惨状了,实在是坚持不住了,才出此下策。

意思是宋国迟早要完蛋,如果不想办法,现在咱俩先完蛋。

子反想不到华元爆料如此之猛,将宋国实情一股脑和盘托出,看来华元也是铁定了心要楚国退兵,于是好言安慰华元,让他冷静冷静。

华元不吃这一套,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文书,语气强硬:“让宋国投降是痴心妄想,也别想着城下之盟,你们退兵三十里,拿出和谈态度,宋国以后也将唯命是听。”

子反生怕华元一激动在自己身上画几个大窟窿,就和华元私自订盟,华元担心子反事后不认账,丢下一句“区区弱宋,尚有不欺人之臣;岂堂堂大楚,而反无之”后,便悄然离去。

第二天,子反将此情况报告给了楚庄王,楚庄王也在为此事烦躁不已,烦躁的原因不是因为子反私定盟约,而是担心一个国家——晋国。

晋国派解扬来忽悠宋国,但没想到连楚庄王也忽悠了。晋军虽然一直没来,但不等于他们就不会来,虚虚实实让楚庄王进退两难。

如果真的攻破宋国,楚国得到的也是一座空城,继而来之的怕也只是拱手让给滚滚而来的晋国大军,晋国白白吞并了宋国,还让他楚庄王背一个灭人宗祠的恶名,让楚国成为众矢之的,这绝不是楚国能够承受的。

反之,如果楚国此时退兵,晋国来了绝不会放弃到口的肥肉,肯定会联合宋国、鲁国夹击楚军,这也是楚庄王最为担心的。

目前,只有一条路可以选——议和,同宋国结盟。

打,打不下来;撤,又很没面子,子反同华元的私定盟约正好给了楚庄王一个台阶下,目前的问题是如何向众将解释撤兵的原因,毕竟楚国围了八、九个月,人都打眼红了。

子反觉得这是小事,谎称军中无粮,军心涣散,趁此机会退兵,各将士当无抱怨。楚庄王欣然采纳,退兵三十里,宋国派华元作为人质如约而至,同楚国讲和,盟曰:“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而作为人质的华元,在楚国也发挥了他作为政治家的一面——媾和晋楚“弭兵”之约,后来一直留在楚国。

从公元前595年九月,到次年五月,长达九个月之久的跨年度攻坚战,虽以楚国无功而返而告终,但也让中原诸侯谈楚色变,又是畏惧,又是敬佩。

所畏惧者,楚国国力之强,远远超出众诸侯的意料。楚国居然能长达九月供应着千里之外的三军,国家综合实力由此可见。纵然诸侯各国有坚固的城池,楚国亦不足持。

所敬佩者,楚国兵临城下,不以强暴武力攻宋,采取围而不破、逼其诚服之举,成为春秋战史上的一段佳话,其行为也深深的震撼了中原国家。战后,鲁国大夫孟献子就建议鲁宣公遣使去宋向楚庄王“聘而献礼”,“谋其不免也”,加强了楚、鲁之间的关系。

再厉害的霸主也敌不过阎王的生死簿,围宋之战三年后(公元前591年),执政二十三年的楚庄王病逝,年不足四十五。

历史上总结楚庄王的人很多,我也不多言了,否则有画蛇添足举动,其一鸣惊人、联秦灭庸、观兵周疆、问鼎中原、止戈为武、饮马黄河等等,无不是我们耳熟能详故事中的主人翁,司马迁也“因庄王之义”,而作《史记?楚世家》。

在楚庄王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历代明君所具备的一切素质——“有声有色,文治武功,荦然卓著。于楚史,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于春秋史,其武功可与桓、文并列,而谋略文采或有过之!”

楚国八百年中灭六十余国,地方五千里,楚庄王在位期间就“并国二十六,益地三千里”。

历史是可以被穿越的,是可以被牢记的,是可以成为我们生命一部分的。仰望三千多年的历史长河,楚人的心中始终有一份不灭的信仰,指引希望的路,每当提及楚国、提及楚文化,心中的自豪和认同油然而生,而这一切的缔造者,便是楚庄王。

不要在我的墓碑前哭泣,我不在那里,我没有长眠。我是温柔的春雨,滋润着江汉平原的麦田;我是清幽的黎明,弥漫在秦岭的林间;我是雄浑的鼓声,飞越桐柏山的云端;我是温暖的群星,点缀秦淮河的夜晚;我是高歌的飞鸟,存留于美好的人间;不要在我的墓碑前哭泣,我不在那里,我从未长眠。

一代明主,“贤哉楚王”!


状态提示:56、大楚庄王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