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大楚820>68、小国之道
在“亲楚”还是“亲晋”这个二选一的问题上,也左右为难。

经过几天思考,子驷决定面对现实,在夹缝中开辟一条符合郑国国情的道路,实行“牺牲玉帛,待于二境,以待强者而庇民焉”的小国之道。

具体做法是在郑国南北边境上多准备一些礼物,楚兵来伐,就“敬共币帛”,和楚国结盟;晋国来伐,就再“敬共币帛”,与晋国结盟。楚来顺楚,晋来顺晋,如果两国同时来,就让他们先打一架,谁打赢了就跟谁混(“择强国而从之”)。

子驷制定的国策,说的通俗点,就是彻底放飞郑国,通过行贿等不光彩的手段,光明正大的成了一根见风使舵的墙头草。

对于此策,大夫子展还是有疑虑,他认为郑国同晋国光签订盟约就有5次之多,基本属于签约专业户,如果再不守信义,只怕“兵乱日至,亡无日矣”,不如死心塌地跟随某一个大国,从此唇齿相依,诚实守信(“杖莫如信”),以求安稳。

子驷坚持自己的想法,觉得“小国之道”很符合郑国目前的实际,拍胸脯子展向保证,此策一旦实行,再厉害的敌人都不足为祸,百姓也可以安居乐业(“寇不为害,民不罢病”),如出现不可预料的问题,一切责任由自己承担。

晋、楚长期的拉锯战,使郑国蒙受巨大的灾难,郑人也无法忍受,虽然子驷制定的“小国之道”毫无信誉可言,看似有点作践自己,但其实暗含鹬蚌相争、渔人得利之意。

郑国本身实力不弱,郑庄公在位时与周天子交恶,率军击败天子的军队打出了威名,之后又击败宋、陈、蔡、卫、鲁等国联军,使得郑国空前强盛,就连当时的齐国也是郑国的小跟班,晋国也还在内战,楚国更别提,被汉阳诸侯摁在家里打。

在春秋初期,第一个崛起的国家就是郑国。

但是好景不长,郑庄公一死,郑国就陷入衰落,再后来更是成了晋、楚两强国之间相互争夺的一块肥肉,所以郑人心底还是有着复兴的郑国梦的,而要实现这个复兴梦,首先就要晋、楚两个国家先倒闭一个。

想让这两个超级大国两败俱伤倒闭一家,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继续打起来,不管谁输谁赢,都是大量耗费国力之举。

孙武后来曰过,“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在冷兵器时代,一场战争就可以决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之道。

一场不够,就来两场。

单单就说吃的问题,士兵打仗,要吃饭,首先你要调集很多的民夫把粮食运过去,给士兵们吃,民夫在路上要吃饭,回来要吃饭,不光人吃,马也要吃,受制于当时低下的后勤保障能力,前线1名士兵每吃到1斤粮,耗费在途中的粮食都相当可观。

比如之后的长平之战,60万秦军每个士兵每天吃1斤谷物的话,一天需要60万斤,在后方3、4个人支撑前线1个士兵的情况下,需要征夫200余万来运输,民夫也要吃饭,那么就是说每天耗费在途中的粮食大约需要200余万吨粮食,这还不算民夫的返程,极低的运输效率和极其可怕的消耗比,是任何一个古代王朝都难以承受的。

所以当时楚庄王围宋九个月,没有强大的国家资源在背后撑腰,那是不可想想的。

仅仅从吃这一方面就牵扯这些问题,何况还有人员工资、减员抚恤、武器损耗等等一些事情,要办好这些事情,就需要钱,所以说打仗打得就是钱。

钱从哪来?老百姓身上。

所以一旦战争爆发,并且还是频繁爆发的话,那么就需要大量的金钱,就需要加税了,就劳民伤财了,打赢了还好,打输了元气大伤。

所以,庞大的战争机器只要一开动起来,就要烧家底子了,像城濮之战、鞍之战这样的大型战役,是郑、宋、鲁等一些二流国家完全打不起的战争,这么看来,郑大夫子驷制定的“小国之道”,确实不为一个隐忍发展之道。

制定了国策就要执行,执行的根本就是要让晋或者楚来打自己,然后楚、晋为争夺自己不停的开始战争,不停的消耗自己,要不然子驷的小国之道始终是停留在纸面的一道画符。

公元前565年四月,为了在楚国面前刷存在感,实现“小国之道”,郑国大夫子国、子耳奉命入侵楚国的与国蔡国,俘虏了蔡国司马公子燮。

五月,子驷还带着幼小的郑简公,亲自前往邢丘(今河南温县)与晋、齐、宋、卫、邾的会盟,并将与蔡作战中的战利品献给晋国,以达到彻底激怒楚国的效果。

果不其然,郑国入侵了蔡国没多久,楚令尹子囊就接到入侵郑国的命令,以伐其侵蔡之罪。

但让子囊感到很意外的是,大军刚到郑边境,迎接他们的不是程亮的盔甲和寒冰的长戈,而是满脸堆笑的官员和丰厚的“币帛”,同时还主动向楚国表达求和的意愿。

直到子囊酒足饭饱、满载财物撤军之后,都不敢相信所发生的一切都是真的,感觉在做梦。

郑国没有给子囊醒瞌睡的时间,马上派王子伯骈(p)去向晋国报告所发生的一切。

在春秋时期,论演技,没人能比得上资深老戏骨——伯骈。

伯骈刚到晋国,就开始陈述事情经过——晋君令我们车兵徒兵时刻保持戒备状态,随时讨伐动乱,如今蔡国的人不顺从晋君,我们不能袖手旁观,就讨伐了蔡国,俘虏了司马燮,没想到却招


状态提示:68、小国之道--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