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10年的蒙古草原上,一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又开始了。在敖包下四面八方的的牧民穿着节日的盛装汇聚在了一起。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的“那达慕”大会,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那达慕”,蒙语的意思是娱乐或游戏。“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刺激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赛马也是大会上重要的活动之一。比赛开始,骑手们一字排开,个个扎着彩色腰带,头缠彩巾,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赛马的起点和终点插着各种鲜艳的彩旗,只等号角长鸣,骑手们便纷纷飞身上鞍,扬鞭策马,一时红巾飞舞,如箭矢齐发。前五名到达终点者,成为草原上最受人赞誉的健儿。射箭、摔跤等比赛也吸引着众多牧民。

饭前男人们忙着杀羊,喝酒。女人们用干燥的牛粪烧着火煮着羊肉,又把自家自制的奶豆腐,奶酪,奶皮子,提前炸好的将粿条摆在之前预备好的毡布上。

年长的的人坐在中间,喝着着香浓的奶茶。不时的往奶茶里加着已经炒好的芥子米。乐呵呵的看着大家在进行着的,骑马,射箭,摔跤。这些他们从祖辈就传习下来的项目。

儿童们相互间嬉戏打闹。模仿着大人们运动。

在毡房另一边一群16.7岁的少年。正是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年纪。聚在一起精力及其旺盛。大家相互打闹,轰笑。相互之间不断的进行着角力,推搡。

但有一个少年,在这些少年里显得格外显眼。180左右的身高不少于190左右的体重,比成年人不妨多让的体格。脸上长着荷尔蒙分泌旺盛的,痘痘。行进间一股子虎虎生风的气势。但嘴角的绒毛,让人想到这只是一个小“生瓜蛋子”少年长着一副他那个民族特有的高高的颧骨。可是却长着与那个民族不太一样的大眼睛。炯炯有神,眼角间又透漏着一股狡黠目光。

这个少年叫王鹏,但周围的人习惯喊他巴特尔。少年的父亲是汉族,母亲是蒙族。但两口子早年间家里有些生活拮据。于是就把王鹏送到在外公家。让王鹏的外公一家帮着看着。这几年两口子在外做生意生活有了好转。于是为了补偿对孩子幼年时的亏欠。只要是有时间就给孩子身上使劲的进补。还尽量的多回草原上陪在孩子身边。

但是这几年孩子好像有点补过头了。16岁的年纪,身高,体重,力量。都不逊色与成年人。再加上从小在外公身边长大。外公又有点隔辈亲比较宠着。让这个孩子有点往小霸王的方向发展。

头些年王鹏家里经济条件好转的时候。两口子也把孩子接到身边。于是王鹏就随着父母来到王鹏父亲的老家江城。但父亲这边的父母也就是王鹏的爷爷奶奶早在王鹏出生前就去世了!

王鹏父亲叫王建军。在家又是一个独子,那个时候王鹏的爷爷奶奶一去世。王建国是随着一个做皮匠的师傅来的草原上。之后遇见了王鹏的母亲乌雅凭借自己的长相和能说会道的嘴就着学蒙语由头。慢慢的把王鹏的母亲乌雅追到了手。

刚结婚那会王建军除了在江城有一个落脚的房子,家里实在是没什么家底。于是王建军就领着乌雅走南闯北的做小生意。但随着王鹏的出生两口子就有点照看不过来。王鹏的外公一看这样就让王建军两口子把王鹏送到到自己身边养着。

王建国两口子也是争气没有几年就把生意做了起来就把王鹏接到自己身边。但是生意刚起步有点实在太忙。王鹏又有点不愿意在父母身边。没过多久就把王鹏又送到外公身边。继续在草原上撒欢。

从小开始王鹏的学习还行。但是调皮捣蛋的性格与学习成绩一样!那是三天不惹祸两天早早的。学校的各种成绩,有他但教室外的罚站他也是一回不落!

再加上还有一个摔跤手出身的舅舅。对他从小就开始进行的各种“爱的教育”让王鹏自小打架就没有输过!

王鹏从7.8岁就开始舅舅就把他扔到羊圈里与羔羊角力。并告诉他你摔倒哪个晚上就吃哪个!于是小王鹏开始了摔跤的启蒙。但小王鹏总是感觉舅舅就是拿他开涮!因为外公家里每当羊肉吃完的时候,舅舅就会杀一只羊。

开始小王鹏开始的时候还比较费力。等王鹏13.4岁的时候已经可以和3.4岁的头羊角力的时候舅舅就开始对王鹏进行一对一的摔跤训练。

摔跤是蒙古族特别喜爱的一种体育活动,也是那达慕上必不可少的比赛项目。蒙古语称摔跤为“博克偶巴依勒德呼”,称摔跤手为“博克庆”。蒙古族的摔跤有其独特的服装、规则和方法,因此也叫蒙古式摔跤。

摔跤手要身着摔跤服“昭德格”。其坎肩多用香牛皮或鹿皮、驼皮制作,皮坎肩上有镶包,亦称泡钉,以铜或银制作,便于对方抓紧。最引人注目的是,摔跤手的皮坎肩的中央部分饰有精美的图案,图案呈龙形、鸟形、花蔓形、怪兽形,给人以凝重华贵的威严感,摔跤手身着的套裤用十五、六尺长的白绸子或各色绸料做成,宽大多褶,裤套前面双膝部位绣有别致的图案,呈孔雀羽形、火形、吉祥图形,底色鲜艳,图呈五彩。其足蹬马靴,腰缠一宽皮带或绸腰带,著名的摔跤手的脖子上缀有各色彩条--“江嘎”,这是摔跤手在比赛时获奖的标志。

王鹏今年第一次参加那达慕大会的摔跤比赛,舅舅帮他穿好了摔跤服


状态提示:序--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