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间,久久陷入沉寂的圆明园,突然变的热闹起来。
地处北四环的圆明园,往好里说是一座公园,说的实在些是座废墟,虽然日间的游客总归是有的,但在入夜以后,通常都是寂寞而孤单的。
今天,圆明园却再次被张灯结彩的打扮了起来。
突如其来的热情,似乎令它有点懵,圆门既没有打开,也没有工作人员出来接待,但人们并不在乎这些。
大家只是想要借助它绝妙的地理位置而已。
圆明园距离北大,仅仅相隔一条马路,激动的人群霸占了马路,将漂亮的红幡挂在圆明园的围墙上,还有它的铁质大门和门头上,还有它大门前的空地上……
如今的国企和单位,储备最多的除了带单位抬头的信纸以外,就是横幅纵幅和红幡了。但凡是有领导出没的地方,就要挂的红艳艳,红火火的。
发展到80年代,已经变成了但凡是有人出现的地方,都要挂的红艳艳,红火火的。
更不要说,眼前令人兴奋的祝贺仪式了。
轰
一只一人多高的篝火,被浇上了汽油,点燃了起来。
周围有人忍不住,已经是唱歌跳跃起来。
一名外国记者,兴奋的将相机里的胶卷一摁而光,才想起来问陪同而来的中国人,道:“他们的表现,我是说这些高兴的人群,他们让我感觉,自己像是置身于一场舞会中似的。”
来自中方的翻译心情放松的看着跳跃的人群,笑道:“你看的也没有错。”
“是这样吗?”
“中国人在最近一些年,举行了许多的政治运动,以至于政治运动就变成了他们熟悉的社交方式,年轻人在游行中认识彼此,在圆桌讨论中熟悉对方,或者在贴横幅的时候互相接触,是很正常的。”
“现在也是一场政治运动吗?”外国记者换好了胶卷,又以人群和篝火为背景,对着墙上的标语一通狠拍。
《为中国科学家喝彩》
《支持杨锐》
《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团结起来,振兴中华》
咔嚓咔嚓的快门声,很快又消耗了外国记者的一只胶卷。
旁边的一名中国记者,又是羡慕,又是鄙夷的瞅了一眼他手里的相机,然后将目光重新放在了自家海鸥的取景器上,等待了许久,才以“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标语为背景,拍下了一张照片。
“团结起来,振兴中华”是有出处的,它是当今体坛最喊得出来的口号,正是源自北大学生的创作。
当然,它最初是赠送给男排的,它们在81年的时候,击败韩国队进入了世界杯。不过,随着女排创造出“五连冠”的奇迹,“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就渐渐的变成了女排的专用口号,不仅在80年代家喻户晓,还是女排精神的口号代表。
而今,又是北大的学生们,将这个口号,挂在了圆明园的前方,赠送给了自己的同学和老师的杨锐。
在中国记者看来,这才是值得纪念的一幕。
中国文化,只有中国人才能真正的传承。
中国记者瞄了外国记者一眼,忍着不去羡慕他随意使用胶卷的自由,转而对自己打起气来:真正有价值的画面,只有自己的照相机,才能拍出来。
他留了十张照片,一直没有去用,就等着杨锐出现。
在他的设想中,当北大的学生们拥簇着杨锐来到现场,在篝火后,标语前,将杨锐跑起来的场景,是最值得自己抓拍的。
如果这样的场景出现,他也一定会以最快的速度,将之拍下来。
唯一的问题,就是杨锐始终没有出现。
“杨锐呢?”
“杨教授呢?”
“杨主任呢?”
现场一阵混乱,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叫法。
几名记者更是焦急的在人群中打转,没有杨锐的参与,总感觉少些什么啊。
“我们找杨锐去。”不知是谁,振臂一呼,云者景从。
浩浩荡荡的人群,便从圆明园,再次转向北大。
但是,即使大家趁机将毗邻圆明园的北大转了个底掉,依旧不能发现并不存在的杨锐。
“咱们去杨锐家里找他吧。”
“谁知道杨锐家在哪里?”
“没有认识杨锐的吗?请杨锐教授来北大啊,大家都是支持他的。”
“估计是预知得不到奖,不愿意出来吧。”
再和谐的团队里,也总有一两个讨人厌的孩子。
一人带点抱怨的猜测,立即被人围攻了。
“杨主任不是这样的人。”
“就是得不到奖,现在也是世界第二人了。”
“至少是今年的世界第二人了。”
“这就是中国人零的突破了,诺贝尔奖要是像奥运会一样,来个金牌银牌和铜牌,咱们也算是得奖牌了。”
纷乱的声音,让记者们乐不可支的做记录的同时,也是不免幽怨,要是杨锐出现了,这个新闻性可就太好了。
可惜,杨锐既没有出现,也没人暴出杨锐的家庭地址。
眼瞅着上千人的队伍,就要这样白白的散去,突然又有新的消息传来:
“我们上电视了!”
“我们上电视了!”
一台电视,竟然被从家属楼里搬了出来,十几条插板组成的电线,弯弯绕绕的从家属楼扭到了小操场,用以保证这台十四寸的小家伙,能令上千人得到最新的信息。
电视里,赫然就是两个小时前,圆明园的场景。
86年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