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青春校园>铁汉子>256 【宪兵的队列】
驾到紫禁城的信号。

宋占标下令:“各部,检查枪支,确保膛内无弹!”

“哗啦啦”一阵拉动枪栓的声音,各排军官依次检查拉开的枪膛。实际上第三旅在从小站出发时就没有配发子弹,参加受阅的各部会在受阅完毕之后的新营地领取弹药。此时检查一遍,乃是确保安全之举,免得在辽东跟倭鬼子打红眼了的弟兄们万一忍不住,经过观礼台时朝小鬼子的使节开上一枪,那事儿就闹大了。

因为慈禧提前一天回宫,阅兵的时间也就提前了一个时辰。按照变更后的计划,光绪在八时三刻奉慈禧登上城楼,接受观礼百官的见礼。之后,全军先导骑兵连就将在第三声炮响中整队出发。在此之前,第一军参谋官需要赶到金水桥的观礼台前,以指挥官的身份下令开炮。心中满意的杨格与宋占标、滕毓藻低语几句后,向**疾驰而去。

长达六十多丈观礼台上是黑色布伞、红色油纸伞的天下,整个观礼台分为左右两个区域,左边区域稍小,用于接待各国使节和陪同的总理衙门官员们;右边则满是在京王公、四品以上文武官员们。

杨格驰马通过金水桥,二十一名宪兵就呈一字横队上前,以中央军官为基准,向左右转,齐步走,次序增加十步的距离立定。再齐齐转身面向大街,快速在枪口处系上一条红色或者绿色的小旗。而后,带队军官一声令下,二十名宪兵以举枪立正式,右手在军服皮带位置托起枪托,左手在胸口第二颗铜扣处握住枪机拉柄后侧,以人体中线为标准保持步枪的直立。

二十一人的行动,引起观礼台上一阵小小的骚动。列强的武官们能从21名被称为军执法队,又称为宪兵的清国士兵的动作、军姿中看出些许端倪来。

军事技术和战术总是相辅相成的,分列式阅兵在这个年代的世界各国陆军中还比较鲜见,而线性战术在军官们的头脑中又分外的根深蒂固时,21名宪兵在普通队列操法的运用技术上造成的实际效果,落到各国武官眼中的效果不太相同。

德国、日本武官或者深入研究过清国第一军的条令操典,或者在战场上交了高昂的学费,深知实战中线性战术已经被淘汰,武毅先锋军或者说第一军的散兵线步兵战术和炮兵曲射轰击、掩护,二者的协同,具有强大的威力。

俄国、法国武官以及俄军、法军的战术思想总是互相影响,结果往往也趋于一致。法军有拿破仑时代的辉煌记忆,俄军有苏沃洛夫公爵元帅创造出的炮兵轰击,步兵齐射和白刃攻击的三位一体战法,在昔日对波兰、瑞典和土耳其的战争中无往不利。在他们看来,火炮技术的发展无非是让炮火更猛烈了,步枪技术的发展是让齐射更有效力了,集团式白刃攻击才是击破敌军的最后也是最有效手段。

美国人还醉心于对印第安部落的“散兵式”作战中,此散兵式的意思不是作战队形,而是作战单位没有采用集约指挥法,乃是分散的,各自为政的,最大作战编制单位为团级的,以屠杀印第安人和欺负墨西哥人为主要目标的战斗形式。很快的,美国人逐渐生出的“控制美洲”的野心会让美**队遭遇实战的教训,此时,却言之过早;此时,美国武官还惊讶于21名清国士兵就能创造出一种无形的气势来,震动全场。

英国人在殖民地陆军镇压土著的使用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却没有一场以强对强的战争或者战役经验,故而,威灵顿时代的陆军观念依然有效,却又与法国人提倡的集团化刺刀突击不同,占有绝对制海权的英国人更喜欢在自己选择的地方,积累绝对优势的兵力和火力压倒对手。可悲的是,这个坏习惯在令英国人尝到苦果时,却被“幡然悔悟”的法国人学去了一部分。也是当然,这是后话。

1895年10月,世界列强的驻大清国武官们,注定会被一场华丽的、雄壮的阅兵式搞得头昏脑胀,鲜有头脑清醒者。

!#


状态提示:256 【宪兵的队列】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