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青春校园>铁汉子>292 【江东六十四屯】

防御?不是第十一旅应该考虑的问题爱狱难逃!

站在由四名桨手、一名舵手操纵的渡江大木船的船头,第十一旅旅长李樾少将手中的望远镜不住向江东的六十四屯地区打量。11旅受命驻防黑龙江西岸的瑷珲城,东岸的六十四屯地区是《清俄瑷珲条约》之后,大清国在黑龙江以东保留的最后一块居民地。

长107公里,宽4公里的居民地有汉族、满族、达斡尔族三万多人,大大小小的村屯无数,概略称为六十四屯,以前也有四十八屯的说法。

在北面不远处,精奇里江汇入黑龙江的地方是海兰泡,也叫哈喇泊,现在却叫布拉戈维申斯克,据说俄国人如此命名法,乃是表彰一个姓布拉格维申的俄**官在远东地区的“开拓”业绩。真是去他娘的!

收起望远镜,李樾左右看了看,11旅第一营的700多名弟兄分在十三条大木船上,还有黑龙江靖边军马队一个营的弟兄们,将在步兵登陆江东六十四屯,渡船回到西岸后再摆渡过来。从此之后,靖边军的弟兄们可以放心大胆的在江东六十四屯骑马巡逻了!

李樾还有更多的想法,瑷珲厅在组织打造木船,要保障向江东一次投送兵力一个团的运输能力。既然是戍边,那就得准备打仗,时时刻刻的准备着跟老毛子干一场!否则,第11旅来瑷珲戍个鸟边啊?!既然要准备打仗,第11旅的主力就要陆续的放到江东去,一打起来,咱不能在咱家的地盘上打啊,要打就去老毛子的地盘上打。顺便把海兰泡拿回来才是。

师旅主官军事会议上,参总没有明说,可言语中的意思,跟着参总两年的部下们都听懂了——时刻准备着跟老毛子干!

延山是参总的拜把子弟兄、镇边军最初的新营管带;李樾是镇边军猎户营出身,从草河堡战役时就调归武毅军;随昌毅是岫岩团练首领,甘泉堡整军之后就列入武毅先锋军正式编制;德英阿是甲午战前依克唐阿麾下仅次于寿山的战将仙武辉煌。当初的地位比延山还高出一筹来。可以说,关外军团的精华在第三军,不,在此次北调黑龙江的四个旅,随着军团机关和直属部队向北分支出北满指挥部。黑龙江的新军总兵力将达到四万四千多人,加上黑龙江巡抚寿山整编留驻黑龙江的各军为靖边军九营,总兵力接近五万。

这么大的力量用来消极防御是不妥当的!应该是积极进攻!

延山在三姓追剿山匪的行动,能否引得老毛子出手呢?

“呜呜......”汽笛声尖啸,上游。海兰泡方向驶来一条悬挂着圣彼得旗的俄国机器船。李樾颇有些兴奋地向后打了个手势。又拿出望远镜向上游看去。他的手势有两个意思,一是命令一条小木船前去“交涉”,因为俄国船已经侵入了大清国的水道;二是命令传令兵立即向西岸的炮兵营发信号——准备战斗!

俄国船不大,有三十多米长,大约七米宽,看样子是用于内河的巡逻船。《清俄瑷珲条约》之后。在海兰泡、位于黑龙江中游的俄国人要利用黑龙江航道去下游,那就必须通过新瑷珲城和江东六十四屯之间的水道。

那么。俄国船是去下游的?还是来干涉大清**队调动到江东六十四屯的?

李樾兴奋的脑子在狂吼:“老毛子!你有种就开枪开炮!”

西岸,炮兵营长李学尧看着俄国机器船借着水势飞速靠近船队。载着十几名弟兄和翻译的小船被那机器船掀起的波浪荡得摇摇晃晃,乃高声下令:“一连标兵炮,目标敌船,距离2300,方位1330,速度提前角6,触发引信,榴弹一发,打!”

“轰”的一声闷响,岸边树林里的光线陡然一亮,炮弹呼啸着在俄国机器船前方大约十五米的地方炸开,掀起一股高高的水柱。

船头,李樾眼看着俄国巡逻船立即转舵打横,失望的偏头一看,已经快到东岸了。唉......老毛子啊,你们也太令老子失望了一点嘛!

巡逻船上的俄国人被那一炮吓蒙了,这是开天辟地的头一遭哇!平素里俄国巡逻船冲撞清国船只,清国人连屁都不会放一个,今儿却敢于派出一条小船来阻止,阻止不成就开炮!这,这已经大大的出乎了巡逻船上所有俄军官兵的意料之外,令他们手足无措、进退失据。

机器船在江心兜着圈子,几个军官用望远镜观察了西岸的数量升腾起硝烟处,当然,他们早就看到江面木船上满载着全副武装的清国士兵了。

不用怀疑,机器船只要迫近船队,西岸的炮火会立即将三十米长的巡逻船揍到江底去。阿穆尔军区司令官早有警告,清国新式军队不同于清国地方军队,他们刚刚与日本黄猴子在一个叫海城的地方恶战一场,这种打红眼的军队是极其野蛮、无礼的!

兜转了几圈,眼见得清国船队已经在乌帕麦村登岸,一支为数大约两百人的小部队正顺着东岸江边向北急行,显然是要在机器船距离东岸最近的地方组织起火力威胁来。算了,好汉不吃眼前亏!撤!回去报告交差!

俄国巡逻船掉头向上游而去,一营三连继续沿着东岸向北,他们的目标是瑷珲河口的旧瑷珲城。三连奉命在旧瑷珲城建立起对路上北面和江面的警戒,如果俄国船开到旧瑷珲城江面上,必须向天鸣枪警告。

5月14日,三连断断续续的用三次鸣枪警告,向远在欧洲万里之外的“沙皇加冕致敬”。这是李樾在接见俄军代表格里西诺夫少校时的回答


状态提示:292 【江东六十四屯】--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