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青春校园>幻之盛唐>第二百五十九章 烟尘一长望,衰飒正摧颜

河北的战事,还在断断续续的进行着,郭子仪稳定了全局后。

被契丹人高唱“老乡老乡,背后一枪”,给晃点了的李光弼,刚刚就任河北副元帅兼幽州大都督府长史,就带领朔方、河东马军二万,再加一万回纥军,以部将李抱玉、白孝德为左右先锋,浩浩荡荡出云中,上草原去找那些摆了他一道的“契丹老乡”的麻烦,顺便给仆固氏父子解围。

因为契丹人一贯隔岸观火式的示弱,麻痹了这位胡族出身的宿将,结果中了五部契丹和奚族联军围点打援之计,在大举赴援途中截击于道,以损失了大半部曲,和那些附从的藩落全部跑光为代价,困守与积石堡。

所谓名将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这位号称严毅沉果有大略善骑射的大将一出马,就对那些契丹部族采赛残酷的焦土政策,除了留下来作为口粮所需外,所过之处号称寸草不生,营州柳城李家,虽然在大唐的氏族中籍籍无名,也不在契丹有资格选王的传统大八部内,但是基于大唐养的狼狗会被草原野狼更凶猛的定律,当年左羽林大将军的威名尤在,一路兵锋所指,那些小藩小落威服其名,或跑或附,或者干脆倒戈,竟没有敢于抗拒的,那些蠢蠢欲动的外藩也似乎一下重新安分下来,虽然谁都知道,这只是个表象而已。

自从郭子仪所部,在河北先行接收了成都行在的诏令。因此西北那里就多少有点想法。宁愿让这位留在河北,又扶持分其部属李光弼另成一军,然后李光弼羽毛丰满后。又开始扶持仆固怀恩……是最有资格的人选,却一直不愿意委之全局大任,也是出于这种心态。

如今战后局势微妙,而这两家实力最大,都不是等闲地角色,这时候更不会轻易表态地。毕竟出于礼统和大义,在官面上,尊敬和服从太子,与对太子效忠是两回事。

这就是大义上的差别,储君还是储君,虽然已经不太可能动摇这个的位置,但来自官方地一纸封赏的诏令,就名正言顺把大多数努力。化为乌有,似乎也让太子小白终于下了某些决心。

而在这期间,太子小白虽然被架空了总领兵马的名头,又被调走了一直为他做军咨筹谋。德资深厚的老帅李嗣业,但所谓护军六营的监制却并没有消失。即使是河北那些硕果仅存的那些将帅们,也似乎集体对此选择了失声和无视,闭口不提召还旧部地事情,淡然的仿佛这些派出的人,就从来不存在过。

“废太子建成的死咒,这又是什么东西”我惊讶的挑起眉头。

接受长安时,顺带得到许多宫闱密档,以大规模整理为名,暗中被我重新翻录一份,因为事关重大,只能控制在一个很小的知情范围内,解读下来效率自然很慢,所以我也只看了一些重点的东西。

“据说是废太子建成,死于玄武门之变时,发下的毒誓”

原来当时还是秦王地太宗皇帝,信奉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的道理,抢先发动宫变,在玄武门围杀两个兄弟,废太子李建成当时被太宗一箭就射翻,但是根据官方所没有公布的版本,李建成当时却没有死,而是在太宗下来查看他时,突然醒来发下赌咒,“尔逆乱拭上,必应及子孙”

“还有人信这种无聊的东西么”作为一个从小受教育地唯物主义者,所谓诅咒啊,毒誓啊这种东西,不过是弱者无力改变自己命运,才借助神秘主义来恐吓对手,的一种精神胜利法,想唐太宗这种杀人无算,早已心志坚定如铁石地人应该不会把他当回事的。

但按照他们的说法,这个诅咒,确确实实就象阴云一样笼罩在李世民的后人血脉中。

李唐皇帝的更替过程,就是一部充满血腥和阴谋的皇族内部继立斗争史。唐太宗就不用说了,十多年后,杀兄拭弟逼宫夺位的戏码,在他的最年长的三个儿子中发生,这才有了低调不显的晋王李治,上位承接大统。

而高宗数子也不用说了,因为他有一个大名鼎鼎的武皇后,最后除了胆小怯弱的老夭庐凌王李显,在武则天的手腕下,其他人或废或死,几乎没有能够好下场的。

而到了中宗的太子李重竣,就是因为试图夺宫反正,诛灭韦后一党和武氏家族联盟而被杀的,才有了本来无缘大统的临王李蛮,登上历史舞台的机会,于情于理,继任的睿宗皇帝倒是想策立长子,但是二儿子李蛮显然更有本事,一些禁卫大将的联名“劝说”,很快就让那位老大李隆庆,很快就主动放弃了储君之位。

终于登上大宝的唐玄宗,倒是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但显然在处理家事却还是不免失之偏差,大氏族背景的王皇后与武则天的外孙女武惠妃争权,冲突与内外,结果是当时的太子及瑛、二王带兵犯宫,被围杀于禁内,才让现在这位温仁沉厚不显山露水的忠王李,浮出了水面。

如今肃宗在位,而太子小白正是他的嫡长子,却拥有了让人无法忽视的声望和大势,害怕重蹈先人的覆辙,也是人之常情。虽然看起来,很可笑却是实情。

不过知道了来龙去脉,我反而笑了起来。

所谓太子建成的死咒,在我看来,不过是因为唐太宗在新老更替中开了个不好的先例,以至于让后世子孙,不管有没有能力,都试图效法他染指那个大位,而作为历代的皇长子,一向是最有机会,也最接近那个至尊的位置,对于更立的心情。不免比别人更急切一些。再加上一些外在地诱因和


状态提示:第二百五十九章 烟尘一长望,衰飒正摧颜--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