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大明舰队>第十三章 滴水不漏

明军水路并进,一路过去,没有受到什么阻拦。 残存的缅军水师不敢出来阻拦,只敢在水里面布置拦江索,设下水下暗桩阻拦。但这些招数都被明军轻易化解。

九月二十日,明军抵达了今天的敏建一带,这里是伊洛瓦底江和亲敦江的交汇处。这里的江面宽阔,距离亚哇城已经很近了,王新宇下令让明军放弃左岸,全部在右岸行进,水路并进向亚哇城方向推进。

“禀报将军!前方有缅军阻拦!缅人号称二十五万大军!”前面探路的阿卡人士兵回报。

王新宇盘算了一下,估计缅军人数大约在十万左右。自己手里只有陆师一万六千人,水师五千人,一共两万一千兵力。

“走,我们去看看!”王新宇带上亲兵,亲自前往前阵去看缅军阵型。

登上望楼,朝着缅军方向放眼望去,只见前方缅军阵容庞大,一眼望不到头。缅军阵型中除了有普通步兵之后,还有大量的炮兵、火枪兵、战象和骑兵。那些庞大的战象,估计就有一千多头!另外缅军还有三千多骑兵。

不过缅军虽有战象和骑兵这些机动进攻性兵种,却修筑了土城,挖掘出壕沟,摆出一副固守的姿态,而不是主动进攻。

王新宇很清楚,在火枪和火炮上,缅军并不输给自己,缅甸人高价从英国人和葡萄牙人手里购买了大量精良的火器。当然了,使用火器的办法,缅军不要说和西方人相比,恐怕连清军都比不过,这些精良的西式火器在他们手里发挥不了太大的作用。

缅军虽然兵力雄厚,却不敢贸然发动进攻,因为他们被李定国和白文选打怕了。当时五万装备精良的缅军,号称十五万,面对两万多武器简陋的明军,却被人打得大败。缅军已经在这里等候了七八天了。早就修筑好防御工事,企图以逸待劳对付明军。

王新宇走下望楼之后,对身边的部将们说道:“既然缅人不敢主动攻击,说明他们在对我们有心理上的劣势!我们可以主动出击!”

南洋明军都是步兵,在主动进攻方面缺少了骑兵的快速和气势,要击败敌人,只能依靠步兵结阵往前推。假如密集的步兵阵型向前推进。一旦遭到缅军炮火轰击,将会损失惨重。王新宇不想去做这种赔本买卖。

缅军的阵地又是远离江边,在明军水师炮火射程之外,这时候水师根本发不上力气。

王新宇思索了片刻,做出了决定:“既然缅人要用土城和壕沟固守,利用他们火器的威力,那我们也挖掘壕沟,稳步推进!”

亲兵传令下去,明军各营千总指挥辅兵,开始在地面上挖掘壕沟。水师的辅兵则从江岸上挖掘河沙。装入麻袋中,用车送往前沿阵地。

明军辅兵们热火朝天的在阵地上干活,一条条直线的壕沟向前方推移过去,一寸一寸的抵近缅军阵地。直线壕沟挖出一段距离之后,明军又开始挖掘横的壕沟。水师官兵们送来的沙袋被堆在前面,用来阻拦缅军的火器。

缅军土城上,边牙鲊站在望楼上。看着明军挖掘壕沟。他转身问站在他身边的一名部将:“贼人是想要干什么?他们不进攻,和我们耗时间?”

那名部将回道:“回将军,他们肯定是惧怕我们的火器威力!我们以逸待劳,以土城工事坚守,贼人不敢进攻。”

“哈哈哈!”边牙鲊仰天大笑,“那就让他们慢慢挖吧!贼人水土不服。又是远道而来,他们缺少粮食,加上染病,很快就会退兵的!”

但是边牙鲊错误的估计了王新宇的后勤能力和准备,王新宇既然会远道而来,其实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后勤准备。夺取新加坡,就是一个中转补给的据点;在江口设置粮仓。也是一个做好持久战准备的据点,又在水战中取胜,解决了缅军水师,使得伊洛瓦底江变成了明军的运输通道,大量的粮食弹药可以通过这条黄金水道进行快速补给。

至于缅甸气温高,容易染病,王新宇也早就做好了充分的准备。首先他的兵力来源都是耐热的福建人、广东人和江西人,要比李定国部的陕西人、四川人、云南人、广西人和贵州人耐热得多。其次,王新宇还准备了大量的金银花、仙人草、板蓝根等药材,准备了大量的绿豆、酸梅、黄豆等食物。

明军伙头兵们在铁锅里熬着绿豆汤,烧制酸梅汤,水师的辅兵在船上制造豆腐。士卒们随时可以喝到放凉的绿豆汤、酸梅汤,可以吃到冰凉的凉拌豆腐。在明军大营内,摆着一口口大木桶,里面装着各种凉茶,口渴了就能饮用。为了避免食物太凉吃坏肚子,每天伙头兵都会熬各种肉汤,放入生姜、当归,炒菜的时候放入辣椒驱除湿气。

凉茶、绿豆、酸梅汤是凉性的食物,可以避免中暑;生姜是暖胃的温性食物,辣椒是热性食物,这样各种食物中和使用,保持人体阴阳平衡,就不容易得病。

江面上,一艘艘运输船从下游行驶上来,把粮食、活猪、活羊从江口的粮仓送到了前沿阵地。伙头兵们用猪骨汤、羊骨头炖汤提供给士兵喝。早餐的食物是白粥,午餐是白米饭,辣椒炒豆腐,辣椒炒肉,青菜等,在吃饭之前,干完活的辅兵先喝一碗盐水,吃完饭再喝凉茶,酸梅汤之类的,保证士兵不容易得病。

缅军看着江面上繁忙的运输船队,恨得牙齿痒痒的,他们很想偷袭明军的粮仓,可是缅军的水师已经丢失,王新宇又根本不会在陆地上修建粮仓给对手机会


状态提示:第十三章 滴水不漏--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