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抗日之铁血兵王>第七百八十一章:中日预备会谈(第三更!)

【抗日之铁血兵王】第七百八十一章:中日预备会谈(求订阅!、求月票、求一切!)

马铮的担心不是杞人忧天,而是完全有可能发生的事情。

要说是放在一年前,日本方面绝对不会做出太多的让步的,毕竟那时候日军其他方面暂且不说,单单在军事方面的优势还是很明显的,其进攻力度也是有目共睹的。

但是现在可就说不好了,毕竟现在日本的情况比较糟糕,其军事上优势在不断地被追赶上,经济上也逐渐难以为继,而且国内的反战声音也日益高涨,继续打下去这场战争就没有什么利益可图了。为了不干这赔本的买卖,日本政府就算是放弃一些利益也是可以理解的。

说白了也就一句话,也就说现在日本政府与国民政府之间是有合作可能的,有合作的基础也有合作的需要。

不过马铮也清楚,老蒋现在对于日本人并不是很相信,毕竟汪伪政权就是老蒋心里的一根刺,这根刺要是不拔掉蒋光头可谓是寝食难安,哪还有心思和日本人和谈。

而且历史上对于这次和谈有着详细的记载,多种资料表明,和谈工作只是日方的一厢情愿,蒋应对“和谈”,不过权宜之计,并非诚心。

当时日方部分人员即已认识到“桐工作是日本政府寄予最大希望的和平工作,重庆方面则是在蓝衣社首领戴笠的领导下进行的谋略工作。”

如果说前两次和谈国民政府付出了十分真心的话,那么这一次和谈老蒋至多付出三分真心。对于日本政府旨在诱降的“和平谈判”,重庆方面虽然出于多方面考虑,回应了日方的这一政策,与之进行了会谈。

然而会谈进行了将近一年,没有任何结果而告终结,这让日本方面极为恼火。

对于怎样阻止老蒋与日本人和谈,说实话马铮还没有想到有效的办法,他打仗倒是不含糊,但是说起玩政治,自己还真是一个小白,这种事情还是找几个帮手为好。

对于国民政府与日军和谈这件事,最担心的恐怕就是延安方面了,其次桂系的那几个大佬似乎也不赞同。至于山西的阎锡山以及其他地方军阀不过都是墙头草,那边风大那边倒,不靠谱!

不过在这件事情上似乎略有不同,即便是关乎国家民族危亡,但是一部分人还是有私心的,因为私心恐怕一部分人未必会支持自己。

举个例子,就拿山西的阎老西来说吧,这老汉最关心的还是他的老巢山西,那是他的根本。现在对他威胁最大的就是日本人,因此阎老西巴不得国民政府早点和日本鬼子和谈。到时候等日本人一撤,这山西还不是他阎某人的天下,所以阎老西是不会支持他逼蒋抗日的。

另外中国现在还存在的几支地方军阀势力里面,内给自己支持的恐怕也没有多少人了。东北军绝大多数将士倒是都希望和日本人决战到底,打回老家去。

但是自从西安事变之后,东北军的老大张小六就被老蒋软禁了起来,老蒋通过分化打击拉拢等各种手段,基本上令三十余万东北军成了一盘散沙,现在自保都勉强,哪还有精力支持自己。

西北军的情况也一样,杨虎城被逼走国外,西北军现在由孙蔚如指挥,但是整个西北军现在只剩下区区几万杂牌兵,而且还置于老蒋嫡系胡宗南的战略集团枪口之下,就算是借孙蔚如一个胆子也不敢瞎折腾,弄不好老蒋就会以此为借口分拆了西北军。

川军就更不要说了,自从刘湘死后,整个川军就乱套了,然后被老蒋几个组合拳彻底打懵了,现在的川军也就之比东北军好一些,还算是有个根。但是让他们和自己一起逼蒋抗日,恐怕是力有未逮。

湘军、滇军、黔军都也一样,没几支像样的军队,只要老蒋愿意,随随便便派几个师进入云贵高原,这几路军阀就得飞灰湮灭,因此他们绝对不敢与自己为伍,可以与自己相互声援的恐怕就只有桂军了。

2月20日,国民政府就中日有没有必要进行会谈与日本人提出了三点质疑。第一,日本是否要重新考虑不以国民政府及蒋为对手的声明,如要重新考虑,将用何等方法向中国方面证实?

第二,日本的对华态度如果真是中日经济提携,则在能达到此目的时,是否能恢复七七事变以前的局面?

第三、日本政府有无向国民政府提出和平提案之意?如有,能否暗中向蒋本人递交有关和平问题之亲启函件。因公开进行会对蒋的对日和平工作造成极大妨害,“近卫声明”即因已公开,致使蒋的立场陷于极端困难。

国民政府的这三个质疑提的很明确,如果日本人能在这三个质疑上给予国民政府明确的回答,而他们给出的答案也能令国民政府满意的话,那么彼此之间就有了和谈的基础,到时候国民政府也会正式与日本方面进行会谈,否则的话双方就没有浪费口水的必要了。

此时的国民政府与历史上的国民政府有着很大的不同,首先就是国力方面,由于马铮所部的横空出世和强势崛起,国际社会对于日本的野蛮侵华颇有微词。

更重要的是由于国共双方通力合作,在多个战场屡屡给予日军重创,尽管现在日军依然在战略上占有优势,但是在很多局部战役中日军已经落了下风,因此包括英美等国在内的很多国家并不认为日本能彻底占领中国。

再加上前段时间八路军在第一战区和第二战区的配合下,狠狠将日军


状态提示:第七百八十一章:中日预备会谈(第三更!)--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