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世界”的首演之夜,落下了帷幕。表演结束之后,全场雷鸣般的掌声足足持续了十五分钟,剧组成员前后五次上台谢幕,却依旧没有能够满足观众们的期待和兴奋,在五次谢幕结束之后,掌声依旧回荡了将近两分钟,这才依依不舍地落幕。
真正地诠释了经久不息。这是伦敦西区多年不曾见过的辉煌景象。
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西区就深深陷入了泥沼之中,在过去这漫长的十二年时间里,只有两部剧作取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成功,2008年的音乐剧“跳出我天地”,2010年的音乐剧“玛蒂尔达”,两部都是以儿童为主要视角的作品。
但即使是这两部作品,它们的成功和十五年、二十年前相比较,还是远远落后了一大截——根本无法企及“西贡小姐”、“歌剧魅影”这样的巅峰剧作,只能勉强算是达到了当年的业界平均水准而已。
今晚,阿尔梅达剧院的“悲惨世界”却再次重现了辉煌,哪怕是和巅峰时期的女王剧院“悲惨世界”相比较,也毫不逊色。更重要的是,这是一出六个小时的剧目,如此冗长的实验作品,让人望而生畏,结果却取得了二十一世纪以来最成功的观众反响。
五次谢幕!十五分钟掌声!全场雷动!在七十年代、八十年代的巅峰之际,这也是足以轰动所有人的首演反馈。
当然,这仅仅只是首演而已,这仅仅只是观众而已。女王剧院版本的“悲惨世界”,之所以被称为辉煌;“跳出我天地”和“玛蒂尔达”,之所以被认为表现是未能达到巅峰,区别自然不在于首演之夜的辉煌,而在于后续的演出以及票房的持久。
以“跳出我天地”为例。
这出剧目2008年正式登台,一直上演至今,始终没有下线,汤姆霍兰德出演的第一版本之后,年轻演员班底已经更换过好几批了,并且短期之内还是没有撤档的危机。他们的上座率十分稳定,不能说是火爆,但始终能够保持盈利,并且吸引更多全新的观众。
如此成绩,与巅峰时期的人气剧目,确实存在差距。
阿尔梅达剧院的首演之夜,重现了二十五年前的盛况,但这仅仅只是第一步而已;接下来,这出剧目的整体上映声势如何,整体口碑和票房如何,替换了演员阵容之后,对于观众的吸引力又如何,这才是真正的考验。
在未来的考验到来之前,刁钻刻薄的剧评人,这是全新版本“悲惨世界”必须迈过的第一个关卡。
在电影行业之中,影评人的观点是重要参考标准之一,但却不是决定票房走向的关键。
比如说爆米花电影的影评人口碑往往面对更多挑战,影评人骂得越凶、票房表现越好的“暮光之城”系列和“变形金刚”系列就是典型代表;再比如说影评人不太感冒的某些电影,可能戳中了特定人群的喜好,浪漫爱情电影,传播宗教信仰的电影,以及某些特定的黑人电影,他们依旧可以收获不俗的票房。
归根结底,电影是一个商品。这一个商品,只要迎合了自己受众的喜好,那么就可以取得好成绩。影评人仅仅只是受众的一部分而已。
但戏剧却不同。剧评人的观点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
虽然说,伦敦西区和百老汇都拥有不少业余观众,可能是游客,可能是凑热闹的围观群众,但对于他们来说,如何选择剧目却是一个难题,所以往往会选择最为热门的剧目,或者亲近朋友的推进,再或者权威人士的推荐。
换而言之,戏剧的面向群众本来就十分狭窄,就是那些对艺术、对文学、对表演有深刻爱好和研究的特定人群。这一种艺术形式,本来就比较小众和特殊,可以类比于文艺电影、独立电影。
所以,专业观众或者资深爱好者,其实他们和剧评人是同样一个受众群体。唯一的区别就在于,剧评人是以此为生,他们更加专业,更加权威,更加深刻,他们的意见,往往可以给观众提供第一手参考资料,而观众们也会买账。
正是因为如此,剧评人推崇的作品,往往能够取得相对应优秀的市场反应,即使是那些曲高和寡的实验作品,只要有真材实料,就可以在伦敦西区占据一席之地。
反之,剧评人的恶评,则迅速会演变成为如潮的负面反馈,可能有观众抱着好奇或者研究的心情,进入剧院观看,但往往上演时间都无法持久。
业内人士总是如此说:剧评人的笔杆子,足以毁掉一出剧目。
在电影和戏剧的创作之中,甚至出现类似的情节。剧院经理恳求剧评人手下留情,哪怕是推迟几天发布负面评论,他们都愿意付出高额代价;又或者是,剧评人与某位演员产生了私人恩怨,比如说因爱生恨,然后故意写差评,彻底毁掉演员的前途。
这听起来有些魔幻,但在戏剧圈,却是真实存在的。2012年的当下也依旧存在着,只是,得益于网络的存在,剧评人的评论不再是唯一的评判标准,人们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沟通和了解,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剧评人只手遮天的情况。
现在,阿尔梅达剧院版本的“悲惨世界”就面临着如此考验,剧评人,到底会如何评价呢?
演出结束之后,阿里斯泰尔史密斯没有着急着回家,立刻开始动笔撰写剧评;而是一路散步地离开了阿尔梅达剧院,行走在夜晚清冷而热闹的伦敦街道之上,没有目的,仅仅只是用自己的双脚,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