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宋缔>第一千零四十五章大宋的殖民

数封奏疏依次抵达,但赵祯只知道蔡伯俙前往了平安京,并且“善意”的劝告倭国皇帝,但他不知道蔡伯俙和石元孙两人出事了,更不知道他们被围困于平安京中差点身死。

当赵祯看到所有的奏疏之后,心中的震惊无以言表,他没想到敦良居然有胆量对大宋动手,而且是和关白藤原氏联合起来,这怎么说呢?

从一开始自己便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自己根本就不该支持敦良,而是应该支持地方军阀,让倭国变成和华夏一样的地方,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

大宋完全有能力在倭国扶持一个幕府,而大宋则成为这个幕府之后的武家政权,如此一来便可彻底完结天皇的时代,并且让天皇充当真正的傀儡!

但已经为时已晚,大宋帮助了敦良,也就意味着大宋承认正统,在这一点上无论是谁都无法推翻,即便是赵祯也一样,所以蔡伯俙的计策才会得到赵祯的同意。

当然朝中相公也知道了这个“完美的计划”对于他们来说只要能维护大宋的利益,稍稍牺牲一下皇后的颜面又算得了什么?并且贤良淑德,温婉聪明的皇后绝不会阻挠。

但他们并不知道赵祯已经把虎符给了蔡伯俙,更不知道在倭国发生的一切,即便是赵祯也只是知道发生过的事情而已……

而现在,尘埃落地,敦良妥协了,大宋的军队大获全胜,蔡伯俙的描述是:“大军驻于平安京外,倭人胆寒,对宋之要求无不应允。”

简单的一句话却充满了起伏,刘德召,杨烁以及石元孙三人的上奏可谓是惊心动魄,从石元孙和蔡伯俙被围,再到破门而出,再到苦战待援,最后刘德召击溃倭人,以及蔡伯俙孤身再入平安京,赵祯知道其中必然有许多生死攸关的时刻。

转头望着憨笑的三才,赵祯干咳一声的开口道:“这些奏疏没人看过吧?”

三才连连点头:“没有,这是奴婢从广传司直接拿回来的,待陛下批阅过才会通传两府……”

“一切关于倭国的奏疏留中不发,任何人问起来便以事关机要打发掉。”赵祯想都不想的便对三才下旨,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这些奏疏中的事情太过出格。

若是让相公们知晓了这次大宋的海外之战,必会引起朝中震惊,怕是相公们要把蔡伯俙生吃了才会甘心!

“另外传旨蔡伯俙,让他莫要耽搁,赶紧去办正事,剩下的事情可以交给杨烁和石元孙两人处理,刘德召只需领兵便可!”

三才躬身退去道:“奴婢遵旨!”

赵祯的目光跳过宫墙望向远方,他必须这么做,倭国对于大宋来说很重要,或者说对大宋的将来很重要,他这么做是为了对付辽朝,也是为了保护蔡伯俙等人。

凡是和此事扯上关系的人都将受到朝臣的指责,赵祯太了解这些文人了……

最关键的是会影响自己的计划,殖民倭国的计划,屯兵倭国的计划都将受到影响,在这一点上赵祯绝不会允许有人打扰,这也是赵祯现在极力维护蔡伯俙的原因。

但当蔡伯俙把一切办好,从海外回来的时候,赵祯便不会再全力保护他,甚至会收掉他的文资以及所有差遣,这并不是卸磨杀驴,而是一种变相的保护。

天子无情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作为一国之君有的时候就是要牺牲掉一些东西,以此稳定这个国家。

从文德殿“溜走”赵祯独自一人在勤政殿之中,并且把所有人都赶了出去,他在翻看从倭国送来的奏疏,从最开始到现在的所有奏疏。

通过这些奏疏赵祯了解到了所有发生的一切,其中鼠三的奏疏写的最中肯,他没有因为是蔡伯俙的副手和故交而袒护他,所有的话,每一个字都是如实禀报。

赵祯非常庆幸蔡伯俙最后的念头被压制住了,一旦他领兵反攻平安京,这将是一场灾难,对于大宋来说威慑才是最好的选择,而若是蔡伯俙与倭人交战,以武力迫使敦良退步,那意义就全都变了。

赵祯不需要倭国成为大宋的一部分,但却需要对倭国的控制,看似是一个东西其实不然。

两者最大的区别便在于武力威胁和武力讨伐,现在的情况是大宋的军队乃是驰援被困于倭国的使团,并未率先用兵讨伐,而倭国的妥协与臣服乃是因为对大宋的不敬,这是他们付出的代价,并非大宋的的攻伐所得。

事情最终的结果便是倭国皇帝妥协了,从蔡伯俙的奏疏中可以看出,此次敦良是真的被吓怕了,大宋的火炮对倭人造成的震慑是空前的,许多人大喊这是神罚,也是因为倭国皇帝对君权神授的不断加强,倭国人甚至觉得这是大宋皇帝这位真龙天子派遣天神前来惩罚倭国的。

倭人并非在见到蔡伯俙之后便妥协,而是悄悄派遣紧十万大军包围大宋的援军的驻扎之地,而刘德召的作法很简单,既然不能进攻平安京,但对付前来包围大宋的倭人却是完全没问题,军中的火炮占领了高地,从高处对倭人发动了袭击。

将近三里地的距离便对倭人的军营发动了毁灭的打击,如今的大宋火炮不光有普通的实心弹,还有填充火药的开花弹以及对付船只桅杆的链弹。

这种链弹也能对付步兵和军营,倭人的营帐被连根拔起,其中还裹挟着倭人的尸体,而此时倭人连宋军的面也没见着,就已经被打的丢盔卸甲,而棘轮八牛弩的射程仅次于火炮,不断的向倭人营地倾斜装满火油的“长枪”。


状态提示:第一千零四十五章大宋的殖民--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