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宋缔>第八百七十一章今宋,强宋

大宋的援军不断集结,因为马车与水泥路的原因速度奇快,范仲淹这个主管路政的参知政事忙的不可开交,他要以最快的速度把大宋的士兵运送到盐州洪州。

大宋的运输第一次遭受如此大的考验,马车的数辆远远不够,只能征调驴车,骡车,各地州府也是积极配合,把能找到的车辆全数找了出来,县里往州府运送士兵,州府往西北运送。

因为是第一次出现这种情况,路政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最少下一次他们不会再出现混乱的情况。

赵祯一边听着范仲淹的上奏一边查看舆图,还好,虽然是突发情况,但范仲淹做的不错,各地州府也是积极配合,并没有浪费多少时间,所有的士兵一旦抵达西北州府便有专门的官吏调遣。

最让赵祯吃惊的是路政院的官吏生怕路上快慢不一,让速度稍慢的驴车,骡车先走,马车晚上一两日,这样便可一起抵达。

这些老兵曾经的编制还在,何人属于何军何营很快便能查到,并且有专门的路牌负责引导他们去该去的地方,并没有在两州之地造成混乱。

这已经是最好的情况,即便是赵祯也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地方,士兵所需要的武器军械也早早抵达西北,只要成建制的军队领取,就可以保证他们有东西可用,这是相当了不起的高效办事。

而功不可没的除了范仲淹这个路政使之外,还有身为计相的三司使包拯,这是两人联手,路政与三司合力的一场壮举,其难度之大,过程之繁琐,远超西征西夏。

“军中之用度可有问题?”

赵祯的话让包拯迅速出班道:“启奏陛下,三司早已做好了准备,调兵之时已经把所需用度连夜发完西北,由监军夏竦调度,不会有所差池。”

赵祯微微点头,有夏竦在应该不会出什么问题,转向范仲淹道:“士卒可按时抵达,一路上有无意外?”

“回禀官家,各地县衙,州府衙门对路政配合有道,虽马车数量不足亦有其他车驾可用,现已集结二十八万余人,不日可达三十万之数。”

范仲淹的回答让赵祯满意,这已经很好了,只不过十天时间便完成了本需要一两个月才能完成的事情,难度之大不亚于一场战争啊!

最主要的是赵祯想尽快挥兵西进,以打促和,所谓的和平与归降不是靠嘴说出来的而是靠真刀真枪打出来的,是靠血肉堆积出来的,想要西夏人臣服,就必须打疼他,打怕他,让他闻战变色。

只有这样才能让党项人归降,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老实的融入华夏。

对于现在的西夏乞和,赵祯是完全不相信的,没藏讹庞的手中握着近五十万大军,有这样一股强大的力量,没藏讹庞派人来乞和,赵祯绝不会同意,所以才会提出苛刻的条件,若是没藏讹庞能同意内迁,内附这才有鬼呢!

自始自终赵祯所要做的都是逼迫西夏人和大宋决战,消灭西夏的主力一直是狄青的首要任务,从狄青率领南路军杀入西夏开始便一直刺激着西夏的神经,甚至破天荒的杀戮西夏青壮以达到迫使西夏主力决战的目的。

但西夏一直隐藏实力,从李元昊开始到现在的没藏讹庞,都没有与大宋正面决战。

显然他们都清楚,让大宋孤军深入并不断的消耗大宋才是最为关键的致胜法则,这么多年来西夏人惯用此伎俩,并且屡试不爽,辽朝便是在这一道上栽了个大跟头。

可现在的大宋完全不同,看似快若雷霆,但别忘了,作为中原汉室的大宋最擅长的却是稳扎稳打,每拿下一座城池便以最快的速度对其进行改造,武装到牙齿不说,还有粮草源源不断的运来。

大宋对这次西征的准备可谓是充足异常,因为大宋采用的是以战养战之法,西夏南面的土地基本上已经成为大宋的粮仓,因为迁徙中原百姓前来耕种,这些土地其实并没有荒废掉,恰恰出乎西夏人的意料,这些土地变成了大军的粮食补给站。

赵祯早就做好了持久战的机会,想让大宋再犯当年的错误?难道不知一个人在同一个坑里不会摔倒两次吗?

大宋一边粮草充足,城池坚固,讽刺的是这些城池都是从西夏人手中抢过来的,并且在大宋的手中变得更加坚固。

大宋的援军在深夜悄悄的进入城池接管城防要务,他们的作用便是守城,而让原本的南路军和东路军转移。

对于大宋来说,这两支军队才是征战的中坚力量,而援军的作用是替换他们守卫城池,给大军以稳定的后方,以防党项人断其后路。

这才是一步一步的推进,这才是稳扎稳打,大宋充分的发挥他的人数优势,三十万人的大军,再加上三十万人的援军,足足六十万人的基数已经远超西夏的五十万人。

谁都知道,西夏的五十万人只不过是号称罢了,最多不过四十万人便顶了天,其中还要刨去前往甘肃军司支援的数万人,以及在摊粮城,右厢朝顺军司和白马强镇军司驻扎的士兵。

兴庆府的守军能有三十万人便已经是最多了的,三十万对阵大宋的三十万人,在人数上西夏并不占据优势,而大宋虽然也不占据优势,但胜在后方稳固,装备先进战力惊人。

相对于西夏人,宋军更善于攻城作战,更善于平原作战,大宋已经把背嵬,踏白二军历练成为一支适应草原作战的劲旅,可以说现在的大宋骑兵并不弱于党项人甚至是辽人。

原先的大


状态提示:第八百七十一章今宋,强宋--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