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南宋英豪传>第八十七章 名号“忠义军”,援助与戒惧

宋人鉴于蒙古兴起与金朝衰败日益明显,对是否与金和战的问题展开激辩。

虽然宰相史弥远知道金的国势受蒙古侵扰而大挫,但开禧北伐的殷鉴不远,不敢冒然接受主战者的意见,只是停纳岁贡,停派使臣而已,仍谨守和约。

然而,山东地区武装叛金的声势浩大,红巾军更是屡战屡胜,占领数州之地,并受到地方官员的赞赏和支持。

因此,宋廷虽不愿光明正大的招纳义军,但还是密令制置使李珏与知楚州应纯之等人结好红巾军,暗中赋予“忠义军”的名号,听从帅臣节制。

同时,宋廷依武定军的例子,为红巾军提供两万五千人的钱粮,名为“忠义粮”。

孟九成听着季先的叙述,含笑颌首。

果然还是和历史上一样,宋廷开始支持山东的叛金武装,尽管不是公开的。

这样做的好处当然是显而易见的,一旦宋金形势变化,一纸诏书便能光复北地河山。

而且,有忠义军配合策应,金军侵扰淮地也将很困难,等于是无形中解除了宋境的危险。

“制置使李大人还有书信交与孟帅。”季先呈上李钰的书信,说道:“李大人对孟帅赞不绝口,希望孟帅能继续恢复故土,建功立业。”

李珏为江淮制置使,兼知建康府,是总管边务,负责屏障京师的重臣,积极主战、图谋恢复,对忠义人的态度也最积极。

知楚州的应纯之,之前平价卖粮,暗中支持红巾军,未尝不是领受上官的意思。

“朝廷还派来了秘密使臣,携金银财物前来激赏军功。”季先继续说道:“知楚州应大人除将平价购粮的数目增长一倍外,还同意预借万石米粮,以解北民饥馁之危。”

孟九成已经看过了李钰的书信,尽管所给钱粮并不是无偿的,还要红巾军有所行动,但燃眉危机已解,发展的步伐又可以大大加快了。

“李大人的意思我已经明白了。”孟九成笑着对季先说道:“有了钱粮,红巾军会很快向西发动进攻。我这便写书信,还请季兄弟辛苦一趟,送与李大人和应大人。并携些薄礼,代我向两位大人致谢。”

“孟帅客气,折杀小人了。”季先恭谨地起身施礼。

孟九成看着季先,很是赞赏地点了点头。

季先并没有象刘佑似的投靠自己,他有自己的想法,也坚持着去做。

通过不断的往来联络,季先已经得到了应纯之的信任,并成为应纯之手下的小官。这为日后他招揽义军,一跃成为一军统制而打下了基础。

这是一个人才,却是另有自己理想的人才。孟九成想了想,还是打消了拉拢季先的念头。

人各有志,在此时期,孟九成并不想因为某些小事而得罪宋地官员,哪怕只是微小的可能。

重赏了季先,孟九成又写了书信,才起身送走了季先。回到屋中的时候,杨妙真已经等不急过来了。

“孟郎很高兴的样子啊!”杨妙真看丈夫喜悦的样子,心中也自欢喜。

“哈哈。”孟九成冷不防一个熊抱,在妻子脸上吧唧亲了一口,笑道:“和娘子在一起,当然是高兴,喜悦喽。”

杨妙真羞恼地打了孟九成一下,即便是没有外人,对孟九成这般胆大的举动,她还是有些不适应。

孟九成笑声不停,搂着妻子径自向后堂走去,“娘子啊,难关过去啦,再也不用发愁了。”

杨妙真见丈夫的样子,估计是季先带来了好消息。尽管心中高兴,却还有些不放心,问了个究竟。

“这样很好,虽有名义,却不掣肘。”杨妙真问明白了,连连点头,“南宋朝廷这回还算大方,可终究不脱懦弱之象。”

“娘子说的是惧怕金人吧!”孟九成笑道:“偏安江南,不思进取,一直是宋廷的毛病。消极防御,缺乏主动进攻的精神,更是其难成大事的关键。嗯,且不去管他,咱们吃人嘴短,便给宋廷出把力。”

孟九成说得不错,也是历史学者得出的结论。南宋对北方的防线主要沿淮海,湖广,至川陕一线分兵防守,这是第一道防线。

第二道防线则是以长江为依托,沿江布防;第三道则是沿五岭,但作用不大。

这三道防线中的第一道一直是主战场。一旦这道防线被人突破,就退守第二道防线。如果第二道防线也被突破,这时候,皇帝一般就要逃到海上去避一避风头了。

这个防御体系,在后来对蒙古的战争中也相当行之有效。不但抵抗了蒙古近四十年,而且还让蒙哥汗丧命在钓鱼城下。

从表面上来看,南宋的这个防御体系似乎是完美的。可是,这样的一个体系恰恰是导致南宋最终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任何一个防御体系的最终目标都不应该是为了防御而防御,而应当是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保存自己,壮大实力,为将来的反攻作准备。

但是通观南宋的整个战史,只能说是消极防御在绝大多数时间内占了上风。而消极防御,对于防守一方来说是最消耗实力的。

所以,在宋蒙战争初期,蒙军在正面战场上虽然始终不能有大的突破,却把南宋的几个防区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绞肉机”,大量消耗了南宋的人力物力,迫使南宋顾此失彼,疲于奔命。

不能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即便南宋在对抗蒙古时还能多支撑些时间,但到最后还是会输掉战争。

其实,在整个宋蒙交战的四十多年里,宋朝


状态提示:第八十七章 名号“忠义军”,援助与戒惧--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