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渴,欲授武英殿大学士督师湖广、江西,国难之时惟求济世之才,万勿推辞。

张国维还是用老眼光看问题呀,如今大同的制衡政体已趋完善,不可能发生血腥内斗的惨剧——李槐摇摇头把信递给了云荣,云荣看完信也不禁笑起来。

“我一点也不看好你们,大明气数已尽,你们应该反省求变,而不是抱着这块臭肉走下去,哼,鲁王、唐王两个妄人,早晚会被清军挨个灭掉。”云荣轻蔑地把信扔到桌上。

黄宗羲早料到这封信毫无作用,叹了口气起身对李槐说道:“玉山兄,大明失政久矣,天下人皆知,然百姓何辜,前有扬州之屠,现有剃发之祸,死者何止百万,东虏,qín_shòu也,天必诛之,贤者求仁求义,岂可坐视百姓陷于水火,吾兄执掌湖广、江西,登高一呼万民景从,南京、杭州何足道哉……”

李槐摇头打断道:“兵事非儿戏,大同与清国两强并立,一旦开战从关外到关内、从黄河到长江必将打成一片,兵马、钱粮也将消耗无数,我大同国力不足,须仔细筹划破敌之策,时机不成熟绝不出兵。”

“胡说,以我泱泱大国,何愁国力不济,天下有识之士纷纷起兵反清,区区二十万东虏死一个少一个,败亡只在早晚之间,你们胆小怯战、姑息养奸必将自食其果。”万元吉拍案怒喝道。

“我看你们是去送死,”云荣不住冷笑,慢条斯理地说道,“据我所知,清国八旗集结于南京、杭州、扬州、徐州,地方上镇压民变的都是大明降兵,你们恐怕连与八旗兵交手的机会也没有,打吧、杀吧,反正都是你们汉人。”

“你们把人马散了吧,实在不行就光荣投降,其实有组织的投降比盲目的抵抗更有意义,忍辱负重保住百姓吧,时间会带给你们希望。”李槐诚恳地说道。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黄宗羲咬着牙回答。

“你可以玉碎,但有什么资格把百姓带上死路,他们愿意去死吗?你们自许大义,把成千上万百姓骗上战场送死,与东虏一样都是屠夫。”云荣起身怒斥。

黄宗羲三人忍无可忍,双方又是一顿大吵,李槐坚决不松口,云荣也不断挖苦刁难,到了饭点又要请客吃饭,黄宗羲气得大叫“我不吃你们的饭”扭头便走,万元吉也想走却被袁继咸拉住。

云荣皮笑肉不笑说道,“袁先生,总统府召你进联邦参议院你不干,送你去南京你还是不干,你们现在想去绍兴还是建宁?我们出路费还可以派人护送。”

“我们都是江西人,也算联邦公民,就留在武昌和你们斗,《大同宪律》真好,敢胡来我们就去法司告你。”袁继咸嘿嘿一笑,拉着万元吉走了。

“你好无赖,怎么不敢去明国地盘闹事!”云荣气急败坏大叫。

“袁先生把大同摸熟了,算了,随他们便吧。”李槐苦笑道。

周愕这时匆匆走进来:“玉山,胡春水从南京发来急报,清廷推行“剃发令”酿成民变,多铎调遣原高杰、刘良佐部降兵武力弹压,江阴、松江、嘉定被屠城。”

“汉人如何就出败类,御寇不行、剿贼也不行,杀同族百姓却如此暴虐。”云荣骂道。

李槐踱步思索片刻,挥手对周愕说道:“南桂兄,你给胡春水回信,保住百姓即是大功,禁止以任何形式与清军直接冲突,另外,你立刻拟订章程,凡输往江淮的粮食、铜铁关钞税提高五成。”

“好办法,商会早想找由头敲清廷竹杠,价格翻一倍没问题。”周愕幸灾乐祸笑起来。


状态提示:第437节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