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纵横西汉>一四〇、出兵策略

营养均衡,在后世是一种被普遍接受的观念。

人不能光吃主食,也不能光吃肉。东亚人的餐桌,最少不了的还有蔬菜。

后世的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以至于许多“人均”领域都很靠后,唯独“人均蔬菜消耗量”稳居世界第一。

马括的想法,便是晾晒蔬菜干,既便于保存,又便于携带。只需要找到水源,用水一泡就能吃。

殊不知张骞提出了反对意见。

整个大汉来说,对西域的了解就数张骞,他自称第二,绝对没人敢说自己是第一。

张骞出使西域前后经历十几年,大多数的时间都在匈奴的关押之中。

不同于其他的俘虏,张骞始终都在留心匈奴的种种细节,从他们的部队建制,饮食习惯,民族性格都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和记录。

张骞的这一声反对,让马括心中也有些突突。

“晾晒蔬菜太麻烦。匈奴人在长途行军时,会找一种草,用这种草泡水喝,可以用来代替蔬菜。”张骞笑着介绍道。

马括一拍脑袋,道:“我怎么就把这个给疏忽了。匈奴人也是人,没理由他们不吃萝卜就会生病。”

“哈哈……”

“阳城侯说笑……”

“还是博望侯深知匈奴境况。”

解决了问题,气氛便轻松了起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闲聊着。

“桑弘羊,一个月之内,可以把粮草筹备好吗?”刘彻问道。

桑弘羊默默算了一阵,回道:“有些勉强。”

没有想象中的高调表态,桑弘羊的回答,让大家不是太满意。

如果刘彻让桑弘羊务必完成任务,想必桑弘羊一定会不折不扣地完成。

然而既然说了有些勉强,那么想必真的有许多困难。

刘彻作为一个出奇优秀的领导人,并不是拍脑袋下决定的主,问道:“有什么困难?”

桑弘羊道:“精米少府库存不多,大司农那边恐怕也不会太多,需要从市场上收购。如此一来,臣担心长安米价上涨,民不聊生。”

这种担忧不是没有道理。以往的军粮都是陈粮,粗粮,粮仓里面就有。虽然刘彻有些穷兵黩武,但是现在的大汉依然非常富庶,粮草要多少有多少。

只是马括的炒面,需要精粮才行。

“除了精米,油也不够。想要油充足,需要来年多种田,年底才能压榨出来。”桑弘羊说出了另一个顾虑。

说罢,场面有些沉闷。

很显然,这事需要刘彻拍板,谁说了也不算。

想比于打还是不打的问题,粮草的问题很清晰,没有什么讨论的空间。

“陛下,臣有一言。”马括拱手进言,再次吸引了全部目光。

“说!”刘彻言简意赅。

“臣以为,兵贵精不贵多,不如精选两万精兵突袭……”

话音没落,卫青和霍去病同时发声:

“不可!”说这话的,是卫青。

“一万足矣!”说这话的,是霍去病。

卫青先道:“征伐河西,至少需要五万精兵,征伐漠北,至少需要十万大军!”

霍去病急道:“陛下,臣曾经率领八百骑兵深入匈奴,这次出征有一万足矣!”

卫青担心霍去病的安危,也担心因为大意而使得大军失利。

卫氏家中在朝中如日中天,被无数只眼睛盯着。如果卫氏家族可以不停地打胜仗,可以继续蒸蒸日上,并不会有什么问题。一旦卫氏家族犯错,或者卫青霍去病打了败仗,朝堂上不知有多少野狗会跳上来咬一口。

而霍去病,心中装的全是匈奴。

“匈奴不灭,何以家为!”是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千载良机摆在面前,霍去病不想失去,哪怕冒着巨大的风险,哪怕有无数需要克服的困难,都阻止不了他争胜的心。

事实上,一万精兵已经是霍去病的极限了,如果只有五千精兵,恐怕即便生猛如霍去病,也不敢横扫大漠。审时度势,是合格将领的基本素质,更何况这位神将。

刘彻看他们两人极力争吵,哪里不知道他们各自的小算盘?

沉声道:“都急什么,不能等人把话说完吗?”

马括道:“臣以为,十万大军集结河西,十万大军集结定襄,十万大军集结北平,这三十万都是常规军,用寻常补给即可,只做佯攻之态。另,冠侯率领两万精兵,当作主攻,深入敌境完成作战目标。”

“如此甚好!”霍去病率先发表意见。

出人意料的是,卫青和刘彻没有发表意见,仿佛在思考着什么。

过了一阵,刘彻问道:“卫青,你怎么看?”

卫青道:“倒也不是不可。”

关于军事,其他人不懂,事实上就是刘彻,卫青,霍去病三人在讨论。只要他们三人达成一致,打仗的章程便定下来了。

平日里讨论,往往都是霍去病激进,卫青保守,刘彻最后拍板。

这次的方针,霍去病和卫青达成了一致,只等着刘彻点头就好。

卫青道:“另外两路也可以返虚为实,化佯攻为主公。如果条件允许,三路主攻也未尝不可。只是后勤补给的关系,无力支撑三路主攻。具体战机,还需要审时度势,具体应对。”

刘彻道:“朕也是这个意思。那就由霍去病率精锐主攻,卫青负责坐镇调度。”

卫青急忙道:“陛下不可……”

刘彻不等卫青说完,摆手制止,道:“朕知道你的担心,不就是怕别人说闲话吗


状态提示:一四〇、出兵策略--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