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三国之逆贼兴汉>第212章炼丹家们的实力

第212章 炼丹家们的实力

什么武器比眼下最先进的火绳铳还要先进呢?

找大发明家马钧吧。

不过在找马钧之前,首先要做的事,是对火药进一步改良。

也许有人会以为,火药的配方,就是葛玄破解出的“一硝二黄三木炭”这个比例。

然而事实上,1:2:3的配比,并不是周军火药的最终配比。

明代《武备志》里,记述铳火药的组配率是硝石75%、硫磺11%、木炭14%.

1892年,法国化学家柏托雷从理论方面总结了,火药的最好比例是:75份硝石,12份硫磺和13份木炭。

因此,75:12:13这一配方,才是周军火铳火药的真正配方。

除此以外,还有包括烟幕、毒气、灼烧、杀伤、催泪、喷嚏、昏迷等不同类别的火药十多种。

所以说,一硝二黄三木炭,仅仅是最原始的配方。

军械局的匠师们按照这一配方配置出原始黑火药,周易、陆政等人再掺入不同比例的硝石和硫磺,是为“加料”程序。

至于为什么曹操买通武僧劫击大炮兵曲,所抢得的震天雷依然是原始黑火药配方……

纯粹就是攻取南阳的准备工作量太大,周易忘了加料。

虽然他现在使用的配方是目前最优配方,但是原材料依然存在一个问题,就是纯度不够。

炭、硝石都不成问题,唯独硫磺,以目前的技术想要进一步提纯,太过困难。

这种时候,就要让大发明家出马了。

“马博士,我现在需要一种器械,可以保存空气不外泄的那种。”

“什、什么叫、叫‘空气’?”

“……”

周易懵了,他没想过,在请马钧帮忙前,还得先向他解释一下,到底什么叫做空气。

空气是什么还需要解释吗?但若真要他解释,一时间还真不知道该怎么说为好。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左慈倒帮忙解释起来:“方调息时,则漱而烹之,须满口而后嚥。若未满,且留口中,候后次,仍以空气送至丹田,常以意养之。人平时吐纳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即为空气。”

作为道教理论之一,空气(炁)这一概念最晚在东汉顺帝时就已出现了。但古义的“空气”指的是人的元气、清气、气息,与今天的空气意义不太相同。

不过眼下能了解到这一程度也已经足够了。

马钧弄明白了所谓空气,也知道周易想让他设计出一种气密性极佳的容器,用以提纯硫磺。

学过化学的人都知道,所谓提纯硫磺,就是将生硫磺加热,到200摄氏度,硫磺熔化,过滤掉没有熔化的物质,继续加热,不断搅拌,使其中的部分杂质汽化蒸发掉,到400摄氏度硫磺沸腾,收集硫磺气体,将硫磺气体降温凝固,即可得到较纯净的硫磺。

现代的实验室可以轻易完成上述工作,可在周易目前身处的东汉末年,最大的难题无异于收集硫磺气体的同时,还要过滤掉杂质了。

能完成这一工作的器械究竟应该设计成什么样,又如何制作呢?马钧不禁陷入了沉思。

而就在马钧思考的同时,大魔术师左慈忽然想到了什么,对周易说:“上将军,科研院里不乏经验丰富的炼气士、炼丹家,把他们叫来一块儿通力合作,不是更好么?”

周易一听:是啊,我养那么多牛鬼蛇神干嘛使的?该用的时候用起来呀,总不能把活全丢给马钧和雷五做吧?

于是当即叫来其他博士、道长,一块儿讨论提磺之法。

很快,这些炼丹家出身的科研人员,就提出了几种提纯硫磺的办法。

第一种方法是油煮法:

首先将原始硫磺捣碎,拣去砂土。

按照每磺十斤,用牛油二斤,麻油一斤的比例。用有耳大新铁广锅,将油入内荡过,使不沾磺。

然后以捣细之磺徐徐投入,用大木匙旋搅锅底,勿使少停。

等到磺熔开,用细夏布笊篱随时捞去滓垢。其锅口宜大于灶数寸为妙,以防火焰。

其火宜用炭,不宜用柴,恐柴火焰燃入锅内。即炭火亦不宜太旺,恐锅热而磺即燃。

当备瓦数片在傍,以防锅热,盖压其火。

待磺已化尽,将锅掇起离火,又毋令冷滞,速以细麻布滤入磁缸,候冷,则油浮于上,磺沉于下。

去油用磺,研细听用。

倘油气未尽,则薄棉纸一层,包裹磺外,入干炉灰内,埋一、二日,其油自净矣。

第二种则是水煮法:

每锅用水五、六碗,烧滚。然后放入硫磺三、四十斤,煎开。

出在磁盆内,澄一日,去黄底坐,用黄梢。

将底坐加水入锅,再煎,澄,通用黄梢。

如此反复,即刻提纯硫磺。

除了提磺法,这帮二手科学家,还顺带着将硝石的提纯方法也优化了一遍。

过去用的是单纯的水煮提硝,他们提议,学着油煮法提磺一样,加点除了水之外的原料来提硝,而他们提议加的料,居然是……

萝卜。

在煎煮土硝的盆里,放几棵红萝卜一块煮熟,一宿过后,硝石的纯度就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听起来跟玄学差不多,其实里面是有科学道理的。

因为萝卜中除含糖类外,还含不饱和有机酸,如香豆酸、咖啡酸、阿魏酸、龙胆酸等,亦含莱菔苷,其作用是脱色和除去杂质。

还有的二手科学家,又提议再加入些鸡蛋。

依然是先


状态提示:第212章炼丹家们的实力--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