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大楚820>82、楚材晋用
国划清了界限。

可惜,他们碰上楚康王新任命的令尹——子木。

令尹子木,屈氏,名建,字子木,是一位廉洁且原则性非常强的人,在楚国这几任令尹之中可谓是一股“清流”般的存在。

《国语·楚语》上记载,子木的父亲叫做屈到,曾任楚国莫敖,生前爱吃一种稀罕水品——菱角,曾在临终前交代“祭我必以芰(ji,菱角)”。

到了一周年祭,家臣正准备供奉菱角时,子木却命令家臣把它拿掉,家臣不解:“这可是您父亲生前遗愿啊。”

子木也感到很无力,却一板一眼的说道:“祭祀的法典上曰:祭国君要用牛,祭大夫用羊,祭士用猪和狗,祭百姓用烤鱼,不能进献珍贵稀罕的东西,也不能陈列品类繁多的食品。

我父亲曾经执掌楚国的政事,‘其法刑在民心而藏在王府,上之可以比先王,下之可以训后世’,诸侯们皆交头称赞。如今,我祭祀父亲也不能因为他生前的嗜好,而违犯国家的法典啊。”

“遂不用。”

这件事情现在看起来觉得很小,但在当时却是一件很有争议的事情,因为这不仅涉及到子木究竟是“违父命”还是“护国典”的问题,还深入到一个命题——合不合“礼”数。

如若违背“礼法”,会被视为大不孝;但遂其愿,将会违背“祭法”,也就是忠孝如何两全的问题。

两千多年来各执一词,无数文人纷纷站队,从战国吵到清末,这其中无数文学大家也卷入其中。

比如,柳宗元在《非国语》中,就引用《礼》的“斋之日,思其所乐,思其所嗜”,来谴责子木“以礼之末,忍绝其父将死之言,安得为道”,诉其不只不孝,而且不贤。

有反对当然也有支持,苏东坡就支持子木的做法,还专门针对柳宗元的批评,写了一篇《屈到嗜芰论》的散文,开篇就反驳柳宗元的观点——“岂可以饮食之故而成父莫大之陋乎。”

他认为,“今赫赫楚国,使子木行之,国人诵之,太史书之,天下后世不知夫子(子木)之贤,而唯陋是闻,子木其忍为此乎?故曰:是必有大不忍者而夺其情也”,并称“子木,楚卿之贤者也”。

苏东坡不仅将子木尊为贤者,还依据曾子所言“君子之所贵乎道者三”的标准,将其视为一个君子——“夫数君子之言,或主社稷,或勤于道德,或训其子孙,虽所趣不同,然皆笃于大义,不私其躬也如是。”

究竟是忠?是孝?

每个人的成长经历、环境、学识等的不同,造成了不同的选择,有的以家为大,有的以国为重,选择仅在于自己所愿,不能站在制高点来俯视他人,也不能仰视圣贤来违背自己的抉择。

就如金庸笔下的乔峰一样,无愧于心即可。

贤者惜才,子木也是一个非常爱惜人才之人,在他的推荐下,楚康王任用薳子冯之子蒍掩为大司马。

蒍掩也不负重托,任司马时,对山林的木材、水泽的出产、土地的肥沃程度、地形的高低等进行了仔细的勘察,然后规划蓄水池、在肥沃的土地上划分耕地,依次规定出产量标准,制定赋税制度。

一整套完成下来,蒍掩也不贪功,将所有成果交付给子木,子木便以此为基础,推行“量入修赋,赋车籍马”制度,比较全面地完成了对于田制和军制的整理,为楚国经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子木之所以爱惜人才,是因为楚国人才匮乏。

人才匮乏的原因,是因为楚国不重视人才。

不重视人才的结果,导致人才流失。

人才流失的后果,很严重。

《春秋左传》中有一篇散文,叫做《蔡声子论晋用楚材》,折射出楚国人才流失的深刻教训。

楚国有一个大夫叫做伍举,也就是当时冒死劝诫楚庄王的那个人,是一名刚正不阿的大夫。

可就是这样一个谠论侃侃的忠臣,因为受到岳丈王子牟的牵连,被迫要逃亡晋国,正巧在路上被同去晋国的蔡声子遇见。

蔡声子当时是蔡国一名大夫,与楚国的伍举关系很好,知晓事情的经过后,对伍举说没啥大不了的事,他帮忙搞定,让伍举先找个地方避避难。

从晋国回来后,蔡声子专程跑去楚国拜访楚令尹子木。

子木见到蔡声子非常高兴,二人侃侃而谈,顺便谈起晋国的事,并且还问蔡声子:晋国的大夫和楚国大夫相比,谁更贤明些(“孰贤”)。

蔡声子就等子木说这句话了,马上将心中早有的想法毕恭毕敬的说了出来:“论个人水平能力,‘晋卿不如楚’。”

子木听到蔡声子对本国卿大夫高度好评,心中暗暗自得。

“但是”,蔡声子没让子木得意多久,又接着阐述自己的观念,“晋大夫整体实力很强,‘皆卿材也’;虽然楚大夫整体能力稍强于晋,但是,‘虽楚有材,晋实用之’啊。”

有着根深蒂固“非贵族出生不可入仕”思想的子木很纳闷:“晋国用楚人当大夫?难道晋国就没有同族和姻亲了吗?”

蔡声子回答说:“虽然有,但是晋国使用楚国的人才的确很多。”

看着子木惊讶的表情,蔡声子详细的分析了楚才晋用的深层原因:

“善于治理国家的人,赏赐不越级,刑罚不滥用。赏赐越级,就怕赏赐到坏人头上;滥用刑罚,则怕惩罚到了贤人。如果不能把握赏罚的尺度,宁愿赏赐越级,也不要滥用刑罚


状态提示:82、楚材晋用--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