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大楚820>82、楚材晋用

因为,贤人是安邦定国的基石,没有贤人,国家就会跟著遭殃(‘无善人,则国从之’)。

《诗》曰:‘人之云亡,邦国殄瘁(t cui,困苦之意)’,这话说的就是贤能的人没有了,国家就将遭受危难。

《夏书》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这是宁愿放过有过错的人,也不愿错杀贤人。

古代治理国家的人,‘劝赏而畏刑’,现在楚国经常滥用刑罚,楚国大夫害怕而逃亡到其他的国家,成了那些国家的主要谋士,从而‘以害楚国,不可救疗’,这就是楚国不能留住和任用贤人的原因。”

把蔡声子说的话总结成两点:

一是楚国一向赏罚不明。该赏的不赏,一赏一大片;该罚的不罚,一罚一大群,导致人心尽失,是造成楚国人才外流的一个重要因素。

楚国人才流失的第二个原因,楚国喜欢滥用刑罚,致使楚国人才逃亡到四周的国家,并且得到了重用,成了那些国家的主要谋士,反过来危害楚国,这种现象已经到了无可救药的程度。

接着,蔡声子又举了几个实例,来证明自己的观念:

第一个人叫做析公——“子丁之乱,析公奔晋。”

“子丁之乱”也既“二子之乱”。

楚庄王时期,公子燮和斗克发动“二子之乱”,析公为避祸逃到晋国。

公元前585年,楚国令尹子重攻打郑国,栾书带领晋国六军救郑,在绕角与楚军相遇。

在交战中,晋军扛不住了,准备退兵逃走,时任随军参谋的析公建议:楚国军队有轻浮急躁的弱点,作战意志不够坚定,如果多擂鼓壮威,晚上再以奇兵夜袭,楚国军队肯定会溃逃。

晋军采纳析公的建议,大败楚师。

随后,晋军趁势“侵蔡,袭沈,获其君,败申、息之师于桑隧,获申丽而还”。

绕角之战在晋楚争霸战中规模很小的一次遭遇战,但造成的次生灾害却是楚国难以承受的——“郑于是不敢南面(服楚),楚失华夏”。

晋楚绕角之战中晋国之所以能够胜出,就在于晋国重用楚才析公——“析公之为也”。

作为楚人的析公为晋国出谋划策对付楚国,使楚国第一次尝到了人才外流带来的极大的负面影响。

这也给想压制楚国的晋国指明了一个方向——人才是大国间争夺的重点,想称霸,争楚才。

第二个人叫做雍子——“雍子奔晋。”

楚共王时期,有一个叫做雍子的大夫,估计这个人情商不高,他的父亲和哥哥总喜欢中伤他,国君和其他大夫也不喜欢他,他感到很郁闷,于是到了晋国。

估计晋人很喜欢雍子的低情商和高才华,不仅接纳了他,还把畜邑封给他,并让他当“谋主”。

公元前572年,晋国率八国联军之师攻打彭城,与楚军在“靡角之谷”相遇。晋军慑于楚军的声势浩大,举棋不定,甚至要退兵。

这时已担任晋国主要谋士的雍子却站了出来,大张旗鼓的精选徒兵,检阅车兵,喂好马匹,烧掉帐篷,军队摆开背水一战的阵势,扬言明天就要同楚军进行决战。

楚国军队在联军前本来就胆怯,又误以为晋军要同他们决一死战,吓得连夜溃逃而去,宋国的彭城也被晋军占领了。

于是,“晋降彭城而归诸宋”。

接着,晋国又率联军,讨伐楚国的盟国郑国,又挥师南下,攻占了楚国的焦、夷,并攻入楚国的另一盟国陈国境内。

彭城之战后,楚国雄风不再,完全失去了对中原的控制能力——“楚失东夷,则雍子之为也”。

如果上面两个故事的主角记忆不太深刻,那么,蔡声子接下来说的两个人,可是让楚国吃尽了苦头。


状态提示:82、楚材晋用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